前 言
2019年11月4日,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宣布万众期待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正式启用,2019宝安产业发展博览会与深圳国际智能装备产业博览会暨深圳国际电子装备产业博览会双展齐发,它是深圳全力推进先行示范区建设,更好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建设“双区驱动效应”的具体实践,是深圳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的一份特别礼物。
作为全球最大的会展中心,其一期工程投入运营后,即将成为全球创新产业的超级展示平台,对周边地区引起蝴蝶效应,形成以会展为核心的经济群体,会展经济也将成为深圳经济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该片区也成为深圳第一个采用“双总师”制度实践的重点地区。
借此契机,始终为该片区提供规划伴随的中规院深圳分院,将系统梳理回顾一下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的前世今生。
Part 1十年磨一剑,源起大空港
为什么由中规院深圳分院来做深圳国际会展城总规划师呢?故事还要从2004年开始说起,时仍中规院院长李晓江主持编制《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开始重点关注湾区东岸的深圳大空港地区。大空港地区对深圳实现有质量、内涵式发展,提升城市功能、经济功能和长远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在深圳机场周边地区布局建设会展中心的计划由来已久。
早在2006年编制《深圳空港枢纽地区综合规划》时,市区两级政府就曾经针对是否需布局会展中心展开研讨,但彼时位于福田中心区的深圳会展中心刚刚建成仅两年,同时受制于土地等建设条件制约,并未形成明确的规划布局意向。
2012年,随着深圳会展业发展态势良好,深圳会展中心在满足医疗器械展等大规模展会时显得“力不从心”,借此机会中规院开始编制《深圳大空港地区综合规划》,正式就深圳第二会展中心的选址和布局进行了提前谋划,并开展了专题研究。从前期的未雨绸缪,再到水到渠成,中规院的长期跟踪在这块土地上逐渐结出果实。
最终于2014年5月,市政府会议上尘埃落定,明确在机场北大空港地区建设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初步设计规模为30万平方米展厅面积。规划以会展为核心驱动和战略性节点,结合空港、轨道等区域性交通枢纽,引领大空港新城发展,激活深圳东岸产业活力和对珠三角大湾区的辐射力。
Part 2两步并一步,决战交椅湾
如何打造呢?2015年,中规院再次启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建筑工程设计前期规划咨询》,由中规院编制一个国际会展中心建设项目的标书,这是非常大的创新。鉴于预留未来的不确定性,建议先开展概念方案国际咨询(定方向、定模式),通过方案整合、确定设计条件后开展建筑方案国际设计竞赛(定方案)“两步走”策略。
但是深圳速度,时不我待,最终根据相关领导决策将国际会展中心的整体城市设计及建筑概念方案设计 “两步并一步”,在此次招标活动中极富开放性的提供了两种会展二期选址可能性,供国际团队自主选择。
交椅湾畔,此时的会展中心场地仍为一望无际的黄土地,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未知的不确定。国际团队对于“三年建成”的预期几乎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在中国“基建狂魔”的字典上,一切皆有可能。经过激烈角逐之后,最终法国VP与深圳欧博联合设计的“云海”方案从十家方案中脱颖而出。2016年初定标后再次优化完善,最终确定总建筑面积160.5万平方米,规划一期展厅面积调整为40万平方米。2016年9月28日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正式奠基开工。
直观的感受下这个超级建筑规模到底有多大?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南北长1.7公里,一期工程相当于6个“鸟巢”,整个屋顶可覆盖106个足球场。项目施工高峰期有2万余名工人、600余名管理人员、48台塔吊、300余台其它大型施工机械同时施工。最终于2019年9月28日宣布落成,再一次创造了中国基建的奇迹。
当然,规划不仅关注会展中心,更关注会展周边的土地,所以我院同期开展了《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一期)配套商业用地详细蓝图》以指导周边配套设施的规划。鉴于该片区域的规划、建设日新月异,且项目边界重叠,亟需对土地进行全面规划梳理,把原有不适宜的规划剔除,把现有的规划优化提升,动态地进行维护和修正,期间总设计师更多的承担了政府的管理职能,这是规划上的职能转换。2018年5月15日深圳市委常委颁布了总规划师、总建筑师聘书,在“双师”的指引之下打开了会展新城的新篇章。
Part 3双师开新篇,伴随会展城
如何打开新篇章呢?香港华艺的林毅大师和我院朱荣远大师两位主要任务是什么呢?从官方的定义看,总设计师以保障规划实施的公共利益,推进建筑与城市空间建设协调,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为原则,为精细化管理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总师主要是为指挥部、招华集团、空港办、市区两级政府的各个部门提供规划、建筑、景观、市政、交通、生态等各领域的技术协调、专业咨询和技术审查等服务。
借鉴金丝雀码头、巴塞罗那的经验,以现阶段的城市发展为依据,对推动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进行全域把控。我们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以未来城市的前瞻性研究为基础,以区域统筹为目标突出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建筑、规划的“双总师”兼顾公共项目的建设,同时引领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
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有一个非常庞大的技术团队集群作战。以总规划师团队为例,由3大专业、9个细分领域、33位技术人员构成了超豪华稳定多元的团队支撑服务。初步统计,两年内共有270多次技术协调和咨询,135次会议协调,87份书面咨询意见,可以说是“市长月月会,区长周周见”。通过总师高层级的协调服务机制来自下而上地推动项目高效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白天前线博弈,晚上后台伏案,这是总规划师团队的日常。此外,甲方要求驻场服务,一群年轻的规划师在工程现场简易板房里轮值工作两年,每日风雨兼程,非常之不易。
从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来看,总规划师团队主要做了8件事。
1、协调指导《深圳国际会展城综合规划》编制
现状规划多且凌乱,业主诉求不同。解决现实问题需要“一张蓝图”管到底,技术平台指导综合规划编制,指引片区未来发展,希望把片区打造成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宜居、宜游、宜业的绿色生态新城。关注的不仅是会展中心,更多的是会展新城,在会展新城构建了“双岛、三区、多廊道”的空间结构,并希望通过“一张蓝图”进行空间管制。
2、协调重大公共设施选址
前任领导在会展中心的北侧规划了一个大型会议中心、一个科技馆,这两个功能与会展之间过于积聚非常且重叠。从规划角度看,要把宝贵的土地进行利用。总师开展协调并向政协、人大两级机构进行专业汇报和论述,最后决定把这两大功能进行挪至周边地区,释放出1平方公里的核心用地。
图片
3、协助政府策划组织开展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咨询
释放的一平方公里怎么用呢?延续特殊的空间骨架,1.7公里的会展中轴向北延伸,在逐渐融入自然的过程中有一片西部城市中心集合,打造西湾都心。未来有无数种可能性,总师描绘了一种可能性,总师更多的是编制任务书,希望开展国际咨询,把区域打造成生态文明的城市典范。至于如何打造,可以邀请国内外的专业团队开拓思路。
4、协调区域快速交通体系,优化完善内部道路系统
交通可能更多关注大尺度、公里级别的方面,加快连接。但总师服务阶段更多关注的是细节,原先关注1公里转变为现在0.1米竖向的微差,关注点非常具体。在绿道方面,要构建低碳环保的慢行系统,形成“全覆盖” 的五分钟慢行圈。
5、优化轨道交通系统,研究论证云巴车厂选址
从轨道交通来看,有大轨道的衔接,也有中小运量小轨道的协调。“云巴”是是一个自上而下的项目,但其在白鹭河畔的车厂选址也是总师服务阶段唯一坚决反对的项目。“双总师”发挥了技术的底线思维和常识思维,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作风,最终得到了市、区主要领导的直接点赞与肯定。
6、统筹协调景观风貌的方案设计
景观方面要去工程化,协调国内外的知名机构来更好地打造周边的环境,打造湾区的绿核。我们认为整个区域虽然是新城建设,但不是满铺型建设,要以生态文明为基准打造湾区的绿色门户。与总建筑师一起协调建设方案,更关注人的尺度、整体空间的协调,提出专业意见。
图片
7、地块方案选址和建筑方案设计审查
主要配合总建筑团队,开展地块方案选址和建筑方案设计审查以确保配套商业用地的空间品质。
8、市政基础设施的技术协调
市政的技术协调包括协助落实消防救援中心、变电站用地,选址近期公交首末站、停车场等设施的临时场地,审核垃圾转运站等市政设施的建设方案,研究变电站迁改腾挪可行性,研究调整海上田园水生态系统,研究截流河水系优化。
总 结
1、区域总师有助于规划提升,注重规划伴随
总设计师要对这块土地非常熟悉,中规院跟踪深圳长达十余年,这就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可以从规划到落实持续不断地维护。
2、突出城市设计的引领,空间形象需要城市设计为抓手
在规划实施阶段,重中之重是城市设计。它是积极引导又面向实施的行动计划。城市设计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是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
3、总师给专业力量提供新兴力量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强的特点。高质量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不仅要求政府、社会、市场积淀深厚的专业力量,还要求把各方面专业力量融合起来,才能形成强有力的供给。为提升城市规划水平,可成立城市规划委员会等高规格决策咨询机构,吸收国内外不同界别的权威专家参与。
4、注重城市设计对规划实施、建设管理的全程把控
鼓励规划、建筑、工程、景观等多专业总师服务制度,在不同阶段、不同深度提供不同维度的研究视角和技术判断。在中、微观层面都会有相应的技术要求,比如中观层面的地区城市设计总设计师制,微观层面的工程建筑师负责制。
最后,希望通过总师服务长期跟踪,超越物质空间的表象,控制关键资源,系统地设计城市空间秩序,“保障当下,预留未来”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