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重建
项目分类:
扶贫救灾类
参 与 者:
项目简介

壹•那年


• 舟曲特征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结合部和川甘陕三省交界处,是藏汉文化的交汇带和长江水源涵养区、补给区,县域面积3010平方公里,总人口14.28万人,属暖热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地域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既有藏区的雄浑大气,又有江南的灵秀温婉,资源富集,风光灵秀,潜力巨大,素有“藏乡小江南”之美誉。


• 灾情概述

2010年8月8日凌晨,舟曲县因强降雨引发滑坡泥石流,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堵塞嘉陵江上游支流白龙江,形成堰塞湖。舟曲县城5公里长、500米宽区域被夷为平地,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电力、交通、通讯中断,城镇居民住房、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用地和生产用地遭受严重损毁和破坏。



• 规划任务

舟曲灾后重建面对的核心问题,是在此次特大泥石流灾害中,县城大量民房遭受毁灭,社会服务体系遭受重创,急需安全可靠的安置空间;而县城的城镇建设用地因灾大幅减少,周边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多、分布广、威胁大,县域内可用于城镇建设的用地资源极度缺乏,对灾后重建安置及合理的城镇布局带来极大挑战。

为此,舟曲灾后重建规划的任务是: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要求,本着“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为受灾群众寻找安全的、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永久性安置区,并结合舟曲县长远发展需要,规划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格局和社会服务体系,完善城镇功能和基础设施,提升城镇建设水平和人居环境质量,助力舟曲走上跨越式发展之路,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

贰•那事


• 响应组织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高度重视,国务院迅速成立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抢险救援指导协调小组,组织指挥抗灾救灾工作;组织成立由国家发改委任组长单位,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审计署、甘肃省人民政府为副组长单位的“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工作组,启动灾后重建规划。


8月1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舟曲抢险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提出做好恢复重建的规划准备工作。8月16日,根据国务院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援指导协调小组第六次会议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迅即组织召集20位规划专家,召开了舟曲县城恢复重建规划工作启动会。会议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主持,决定派遣考察组赴舟曲灾区实地勘察,为恢复重建规划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 现场工作

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统一安排部署,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甘肃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共同组成“舟曲灾后重建城镇规划”工作组,承担灾后重建城镇规划编制工作。8月19日,以城乡规划司孙安军司长、中规院李晓江院长为组长的专家考察组一行6人,赴舟曲灾区现场进行了为期4天的实地考察,初步拟定了灾后重建城镇规划工作方案。8月26日,规划项目组全面进驻舟曲,由中规院王凯总规划师带队组成的多专业团队开始现场调研、收集资料工作,开展人口、用地、灾害“三摸底”,综合确定县城人口和用地空间承载能力,编制重建规划初步方案。



期间,项目组充分听取了甘肃省、甘南州主要领导对重建规划的要求;与舟曲县政府主要领导进行了多次座谈;与国家发改委、中科院、省直有关部门,就规划范围和期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用地选址、地质灾害隐患、城市防洪安全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衔接,形成初步规划方案。



9月13日和1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甘肃省人民政府冯健身常务副省长分别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在充分肯定规划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之后,项目组与国家发改委、中科院、民政部、省国土部门等编制的相关规划和研究报告进行了充分对接,对规划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形成《舟曲灾后重建城镇规划》成果。


按照“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舟曲”的总目标,规划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科学合理地确定舟曲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要求,并结合城镇的长远目标制定城镇建设标准和发展目标。规划确定峰迭新区为主要规划安置区,切实保证重建选址的安全,为可持续、跨越式发展打下基础。转变县城空间发展模式,采取“小集中与大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县城建设空间从“单中心”变为“组团式”,由白龙江沿线的老县城、峰迭新区、杜坝-沙川坝三部分组成新的县城发展空间格局。



• 重建推进

在《舟曲灾后恢复重建城镇规划》的总纲指引下,重建规划工作组系统地开展各项重建规划设计,包括《舟曲县峰迭新区详细规划》、《舟曲县峰迭新区城市设计》、《舟曲灾后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专项规划》、《舟曲灾后恢复重建--老城区详细规划》、《舟曲灾后重建秦王川转移安置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舟曲灾后重建纪念园设计》、《舟曲县峰迭新区住宅区方案设计》、《舟曲县峰迭新区光彩大厦建筑设计》、《舟曲县老城区重点街区风貌改造规划设计》等。


其中,峰迭新区为主要规划安置区,位于舟曲县城白龙江上游13公里处,与峰迭乡政府所在地一山之隔。新区用地被群山包围,呈月牙形状,东侧濒临白龙江。




规划峰迭新区建设成为居住安全、设施完善、环境舒适、社会和谐、特色突出的生态型新城区,是全县的居住、教育、文化、经济服务中心,兼有部分行政管理和旅游服务功能。规划设计主题为“希望之舟,大爱之曲”。总体风貌体现“藏乡江南,秀美小城”特色。



新区规划本着四个原则定城,即:


安全定城。以白龙江及四条冲沟为生态和安全底线,按照安全避让和防护需要,合理选择建设用地,构筑场地和路网布局的基本骨架,确定新区竖向设计标准,制定综合防灾系统。


山水定城因地制宜,顺应山形水势,道路和街区形成自由格网形式,在江岸、山体之间建立起通道和视线联系,使居民能够近山、亲水,使人工建设和自然景观有机结合。


步行定城。新区面积小、出行距离短,在区内活动非常适宜步行。规划以步行出行为主导,机动车道路系统作为支撑和疏散通道,构建新区交通网络,推进绿色、低碳交通方式。


尺度定城。根据用地和人口规模,以及场地空间感受,应控制建筑高度、体量和空间尺度,与山水环境有机结合,突出灵、秀、美的艺术气质和建设特点。


•  实施成效

2013年8月8日峰迭新区全面建成启用,标志着舟曲灾后恢复重建圆满完成。峰迭新区的建设,实现了对老城区功能的疏解,更是对全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极大提升,建设标准更高,功能配套更全,服务能力更强。确保生态安全底线,顺应山形水势建设安全、生态、宜居的环境,更是对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全面提升。



图片出自:陈志强:回顾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重建,看规划统筹的重要性.乡村规划与建设.20200710.


近年来,舟曲坚持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建设项目、群测群防网络及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建设等“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灾后重建防灾减灾项目,取得显著成效。



舟曲灾后重建十周年,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灾害治理取得成效,基础设施提升,服务体系健全,“藏乡江南”城镇特色彰显,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加强,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叁•那些人



from clipboard

李晓江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时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一、规划师、中规院在灾难中从不缺席


2010年8月,北川新县城灾后重建进入“冲刺”阶段,中规院现场服务工作异常繁忙;玉树灾后重建规划进入艰难的“破冰”阶段,中规院2个团队近百人分别到玉树、西宁现场工作。接到甘肃省舟曲泥石流灾后重建求援和建设部指令后,中规院组织了王凯总规划师带队的多专业团队负责舟曲灾后重建技术服务。8月26日,在孙安军司长带领下,中规院团队奔赴现场与甘肃省规划院张岭峻团队、重庆大学董世永教授团队会合,共同承担灾后应急与重建规划任务,先后完成了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峰迭新区选址以及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部分重建项目的建筑设计;承担了部分现场技术支撑工作。


那几年,中规院同时承担了北川、玉树、舟曲三大极为繁重的灾后重建任务,可谓我任院长时期的一段“艰难岁月”,我本人也经常在三个灾区之间“穿梭”。国家有难,民生有求,规划师从不缺席。中规院团队在一次次灾后应急与重建中践行了规划师的社会责任,展示了规划师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我经常说:中规院救灾扶贫援建,收获远远大于付出!


舟曲重建,是中规院与甘肃省规划院在合作承担“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后再次深度合作,中规院和省院因此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我们和卢海涛院长、张岭峻院长建立了高度的相互信任。这也成为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在甘肃设立分公司、与省院深度合作的情感基础。


二、安全防灾一定要研究历史,敬畏自然


2008年夏天北川新县城选址时,吴良镛先生说过一句让我醍醐灌顶的话:“这么大的灾难,不要光相信所谓的科学,要研究历史!”北川县城遭受的灭顶之灾就是因为1952年的一个盲目的行政决策,把县城从禹里搬到交通便利、用地更宽敞,但实际上是历史上地质灾害频繁,被前人放弃的曲山。而老县城禹里在汶川大地震中损失却并不大。如果说北川的灾难源于盲目的行政决策,那么舟曲的灾难就是源于长期失控的群体性盲目建房。毫无敬畏地占用行洪通道,加上上游防洪工程疏于维护,巨型灾害的发生只是时间问题。


现代地震、地质、防洪科学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但人类文明已延续几千年。人类的祖先一直在用生命和鲜血的代价寻找和营建安全的栖身之地。因此我们看到,在各种自然灾害发生时,历史悠久的城乡聚落都相对安全,遭受的损失相对较小。


白龙江流域各种灾害多发,建设用地条件苛刻,城乡建设更应十分小心,万分慎重。舟曲当地的同行告诉我,在泥石流发生的山谷两侧的庙宇中曾有石刻碑文,告诫人们不要越线建房。但先民的告诫没能阻止现代人的盲目冲动。忘记历史,没有敬畏的行为不可避免地遭到自然的惩罚。


每一次参加救灾应急与重建都让规划师心灵震撼、刻骨铭心,但面对社会如此普遍的盲目建设,规划师又深感无奈。如何在持续的大规模发展建设中维护人类聚落的安全底线,规划师一定要研究历史、尊重科学,和政府、公众、市场主体一起保持理性、敬畏自然。




陈志强

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

时任甘肃省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

灾后重建城镇规划实施协调办公室副主任


回顾汶川“5·12”特大地震、舟曲“8·8” 特大山洪泥石流、岷县“5·16”暴雨洪水等灾害损失,时刻提醒我们任何时候规划建设都要敬畏自然,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科学编制规划,统筹好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守好三条红线。建设选址应充分避让各类地质灾害,如山洪、泥石流、滑坡、地震断裂带等。正确面对天灾的同时更要避免人祸,要依法依规实施规划、严格执行各行业尤其是涉及安全性的强制性标准,严禁违法用地、违法建设,避免人类的建设行为与灾害区域的矛盾冲突。



朱波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副总经理


一、遗憾2010年8月,作为我院承担舟曲泥石流灾后重建具体工作的业务部门负责人,由于当时自己其他工作太多,无法带队赴现场工作,感觉特别遗憾!好在后续工作中,我们又承接了峰迭新区的详细规划设计方案,我和同事们在北京多次参与方案讨论,也算是弥补了些许没有到现场参与工作的遗憾。


二、结缘。2013年7月,我院承担“甘肃省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在舟曲现场调研时,我们重点考察了已经建成的峰迭新区,以及我院参与建筑设计的住宅区和广电中心办公楼。时任我院建筑所的李利所长,特意叮嘱我帮他们拍照,竣工后我也算是院里第一批看到重建成果的员工,很是欣慰!我院同行的陈卓和甘规院张岭峻副院长是第一批参与灾后重建的“队友”,大家聊起救灾时的情景,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我能体会到救灾时期结下的特殊情分。


三、续缘。自2013年至今,我一直在甘肃参与项目编制工作,尤其是2018年成立了北京公司西北分公司,真正融入了甘肃,逐步了解了甘肃,冥冥之中把10年前的遗憾实实在在地变成了日常工作。目前,西北公司承担了10余个甘肃项目,尤其是同时编制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我们服务甘肃提供的坚实的基础。西北公司也将成为中规院面向甘肃的业务平台,接续我院与甘肃源自于舟曲灾后重建的情缘!



from clipboard

张险峰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时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区域所副所长


十年来,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场景常现眼前,时刻警醒着我在规划工作中要敬畏自然,尊重生命。


规划宗旨乃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其基本点就是安全。舟曲灾后重建规划正是从此出发,深刻分析人地矛盾冲突根源,从协调人与自然的角度出发,在灾民安置点选址、县城布局框架拉开、老城功能疏解提升、新区选址规划建设等方面,都把生态安全、地质安全、行洪安全、应急救援放在首位,构建起绿色、安全、可持续的发展格局。在国土空间规划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回顾舟曲山洪泥石流灾难教训,重温灾后重建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做法,对科学合理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正当其时。


祝愿舟曲人民在安全宜居的乐土上永享安宁与幸福。



张岭峻

甘肃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规划师


作为一名经历舟曲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规划师,在整个过程中感受颇多,有抢险救灾时的紧张、焦虑,方案初定时的信心、期待,有重建规划统筹中的艰辛、烦恼,更有重建完成后的欣喜和成就感。


重建规划编制中,从中央到省、州、县的关心帮助,中规院、重庆大学、甘规院之间的精诚合作,紧张高效、严谨扎实的工作氛围至今记忆犹新,十几名规划师在宿舍加工作室中忙碌的身影仍然历历在目。在重建规划统筹中,由于建设单位众多、设计单位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工作量大而又艰难,出现不少对规划理解不到位甚至不了解的现象,愈发体会到规划统筹的重要性和肩负责任的重大。


重建完成后,就峰迭新区来说,规划方案的水平、建设质量风貌都很不错,但还是出现了居住、商业入住率不高等问题,现在看虽然新区的选址是唯一选择,但人口规模、建设强度的论证等还不够充分,而老城区集聚度大于新区,对外交通联系更便捷,加上居民的心理认同等,使得居民对新区入住的选择不利。目前新区环境优美但人气不旺,而老城区还在拼命增加开发强度,难免让人产生悲剧重演的担忧,值得我们在以后的规划工作中深深的思考。



景权

中国城市中心规划院副院长

时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区域所高级规划师


时隔十年,当年与大家在舟曲并肩战斗的工作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刚到舟曲老县城的时候,因为全国各地很多人员来到舟曲参与救灾工作,县里住宿条件很紧张,我们几个年轻人挤在一个临时改造成客房的房间里,能住下来我们就觉得心里踏实了。白天外出现场调研,泥石流灾后的县城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沉重氛围,而白龙江畔那些日夜不停工作的挖掘机又让人感到沉重背后的振奋。每天的调研都是用脚去丈量、用心去感知每一个细节,每天晚上回到住处,面对普普通通的农家饭菜,暴走了一天的规划师们的饭量都比平时大了很多,后来内业时间多了起来,大家的饭量又恢复了正常,这也算是当时现场工作的一个缩影吧。灾后重建规划是个系统工程,我们编制了舟曲县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峰迭新区城市设计、峰迭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修建性详细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回过头来看,曾经的规划蓝图变成了如今舟曲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家园,足以让当年所有参与和支持灾后重建规划工作的同仁们感到欣慰和骄傲。



董世永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

重庆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


杨柳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研究员级高工

重庆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规划与传统文化研究所所长


我们是在8月底接到通知参加恢复援建设计工作,前方设计组一共4人:董世勇、杨柳、靳桥、叶林,都是参加过512抗震救灾的骨干。初到舟曲,满目疮夷,正常的生活秩序尚未恢复,一切都得从简,睡行军床,搭个箱子就作工作台,KTV改成的楼栋里没有热水,没有专门的淋浴间,9月的舟曲夜晚寒意逼人,每次洗澡都要下定决心,快洗快闪。


舟曲的工作是紧张而热烈的,要求在十天左右完成所有的规划设计初步工作,董老师负责指导峰迭新区详规设计,我们小组负责泥石流遗址纪念园设计工作。几乎每天晚上,三支设计组都要聚在一个大包房里对接讨论,中规院李晓江院长、王凯总规划师、甘肃院张峻岭总规划师和我院董世勇副院长对每天的工作进行点评、指导,包房里灯光不亮,但气氛却很热烈,三支不同的团队很快就打成一片,熟悉起来,亲切起来。


时光易逝,一晃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心仍与舟曲在一起,2013年8月8日峰迭新区全面建成启用,我们规划的遗址纪念园建成并命名为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纪念公园,2015年纪念馆落成。


回首舟曲援建工作,十天经历,颇多收获,颇多感慨!在这里,第一次接触到如此空前规模的泥石流灾害,亲身感受了自然灾害的狂暴,舟曲泥石流是一个永恒的警示,“山上开亩荒,山下冲个光”,它为全人类在山地生态保护、城镇居民点选址建设留下了极其惨痛的教训。“山地贵平”,泥石流堆积扇往往看起来就是梦寐以求的平缓用地,如果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认识不足,警惕不够,未来仍有可能出现舟曲这样的惨痛教训。


舟曲十年,浴火重生,看到今日舟曲的巨大变化,感到无限欣慰,为自己能参与这场灾后恢复援建,贡献一份力量感到无比自豪。“藏乡美江南,泉城新舟曲”,一切的苦难艰辛和栉风沐雨在此刻都得到了圆满的回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舟曲泥石流地质灾害纪念公园也时刻提醒着我们:牢记历史,莫忘灾难!愿舟曲明天更美好!



周勇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建筑所所长


舟曲灾后重建规划设计工作是我入职中规院后第一个全程、深度参与的“集团军”项目,转眼间已过去十年,但很多记忆仍清晰、鲜活,难以忘怀。


印象最深的是三眼峪滑坡现场,几乎所有地上的建筑和树木被倾泻而下的泥石流统统“抹”去,站在这块宽度近300米、长度约1公里的“空场”中,惊骇于大自然威力的同时,也深感我们人类的渺小、无知与任性,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绝不仅仅是一句漂亮的口号。


记忆中的另一个关键词是苦中作乐。兰州到舟曲需要8个小时的车程,而记忆中这段漫漫长路一点也不枯燥,大家研讨方案、玩笑八卦……沿途的风景也是可圈可点,黄土高坡、落峡飞瀑、森林草甸,一日尽览。重建任务急难险重,熬夜加班成为工作组的家常便饭,通宵后集体到食堂吃早饭成为惯例,我也因此有机会第一次享受到了传说中的“一分钱”早餐。


当然还有收获,除了积累了专业经验外,还有幸结识了一帮可爱、可敬的人,比较熟识的有时任省住建厅的梁文钊副厅长、规划处的陈志强处长、甘南州毛生武州长等等;院内工作组的战友,险峰所长现供职清华同衡,景权去了发改委小城镇研究院,海龙远赴新疆挂职,润林在上海分院,朱波总、陈卓、兆宇和我到了北京公司,赵明还在总院村镇所,大家虽然身处各方,但偶尔见面还分外亲切。


最后,祝福舟曲山清水秀、百姓安居乐业!祝愿参加重建工作的战友们诸事顺遂、幸福安康!感恩!感谢!




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重建技术人员名单


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李晓江、王凯、杨明松、戴月;

• 区域所:张险峰、许景权、李全宇、陈卓、袁兆宇、李磊;

• 城乡所:程颖、赵明、刘泉、卓佳、蒋鸣;

• 西部分院:唐涛;

• 建筑所:李利、周勇、向玉映、吴晔、徐亚楠、李宁、秦筑、何晓君、郑进、曹玉格、满舸;

• 交通所:殷广涛、蔡润林;

• 工程所:洪昌富、刘广奇、刘海龙、司马文卉;

• 院办:李哨民、冯崇芳、孔祥波、邸国华;

• 信息中心:金晓春、翟健、李克鲁


甘肃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 卢海涛、王春好、张岭峻、朱建、魏孔军、赵康、李刚、米子文、葛正雄、邸彦钧、李永妮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

• 董世永、杨柳、靳桥、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