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以下简称《通勤监测报告》)发布会于7月24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主办。开展年度通勤监测研究是中规院的学术品牌“中规智库”发挥服务国家战略决策咨询作用的重要学术领域,自2020年报告首次发布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通勤一度成为社会媒体的热门话题。
《通勤监测报告》是“中规智库”的学术成果之一,发布会由中规院副总规划师彭小雷主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为发布会致辞,并与中规院院长王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石楠、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郭继孚共同发布了《通勤监测报告》。中规院副院长郑德高出席发布会。
杨保军总经济师指出,提升通勤质量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建设关注的重点。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63.9%,是城市提质增效的重要战略时期。通勤交通是城市问题的牛鼻子,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反映。用数据解析通勤问题和规律,推进通勤质量的改善与效率提升,是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有益尝试,通勤时耗指标已经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1年度城市体检的重要指标。社会公众对于幸福通勤的关注,中央领导对超大、特大城市通勤问题的关切,推动了城市建设工作部署的进一步落实。探寻城市发展和通勤交通的本质规律,促进城市形成合理的职住空间和实现交通体系低碳化转型,将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中规院院长王凯作了题为《人民城市的幸福通勤》的主题报告,指出居民的通勤问题是政府部门重点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重要民生问题之一,关注通勤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抓手。《通勤监测报告》是在探索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动态评估城市居民的通勤状态和交通服务能力,为检验城市政府的管控能力与治理水平、监测老百姓生活品质的提高实效提供科学支撑。基于去年的通勤监测研究成果,“平均通勤时耗”“幸福通勤比重”和“轨道覆盖通勤比重”3项指标已纳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1年城市体检指标体系”;“城市45分钟通勤人口比重”已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四五”全国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规划》的主要指标之一,有效支撑了国家层面规划的编制。今年的通勤监测研究将城市数量增加到42个,重点对35个城市进行了年度追踪对比,并探讨疫情、城市建设等因素对通勤状态及相关服务的影响;基于“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报告增加了第10项指标“万人单程通勤交通碳排放量”,以期从城市空间、生活方式、交通支撑的角度探索城市的碳排水平和减排方式。《通勤监测报告》的发布,是中规智库的年度重磅活动,是对城市发展质量的一次交通视角的全面体检,对提升通勤质量、促进交通畅通、助推城市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规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院长赵一新作了题为《<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发布与解读》的主题报告,指出“从人的视角审视城市空间,用数据给城市通勤画像”是通勤监测工作的初心。《通勤监测报告》以互联网位置服务和移动通信运营商手机数据为依据,选取42个中国主要城市,汇聚2.3亿人的大数据职住和通勤样本,从通勤时间、通勤空间、通勤交通三个方面的10项指标,呈现2020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画像。
一是居民通勤状态改善的两个最显著特征是极端通勤减少、通勤距离缩短:超过百万人极端通勤得到改善,同比降低1%;21个城市通勤距离缩短,深圳、西宁、银川减少最多;居民搬家和换工作时对改善通勤状态给予更多考虑,多数城市的城区-郊区通勤减少。
二是城市通勤空间条件恶化的两个显著趋势是职住分离增加、公交保障降低:14个城市职住分离增加,武汉、重庆、厦门、宁波、南昌等最显著;45%的通勤者45分钟公交可达,轨道交通里程少的城市公交保障能力下降;2020年全国新开通1000公里轨道交通线路,然而轨道覆盖通勤比重平均仅提升1%,北京、广州、南昌、南宁、青岛、上海等城市这一指标甚至不升反降,虽然有疫情对轨道交通客流的影响,仍需要关注轨道交通的网络客流效益。
三是深圳和武汉是改变最显著的两个城市:深圳是5公里以内幸福通勤提升最快的城市,保持了超大城市中最低的职住分离度,有效提高了4%的轨道覆盖通勤比重,使其在约40公里的空间尺度上实现高效运行,并成为平均通勤距离减少最多的城市;武汉是职住分离度和平均通勤距离指标恶化最快的城市,职住空间的变化使武汉的轨道覆盖通勤比重下降2%,公交通勤保障能力下降2%,导致通勤时耗增加,武汉也是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下降最多的几个城市之一。从发展趋势来看,城镇化进程中,主要城市的职住分离趋势还会增加,更需要关注公共交通系统的通勤支撑效率;不同的发展阶段、城市空间条件、经济保障能力带来城市间职住、通勤特征的差异,合理的空间布局、高效的交通组织是实现幸福通勤的主要途径。
此外,中国主要城市万人单程通勤交通碳排放量总体平均值为5.7吨/日,换算每人、每年(往返)通勤交通碳排放量为0.29吨。短距离通勤和绿色出行有助于降低碳排放,超大城市中深圳的万人单程通勤交通碳排放量为5.5吨/日,远低于多数特大城市甚至大城市中长沙、苏州和西宁,这受益于深圳良好的职住平衡、相对较短的通勤距离和超过75%的绿色出行比例。
第一财经记者吴斯旻从媒体人的角度,回顾通勤监测研究自2020年发布报告以来产生的社会影响,指出通勤话题曾引发5.1亿次超大阅读量以及排名微博热搜第二位,源于从人的角度探寻城市生长规律,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城市中更多的市民走上幸福通勤之路。学术研究的知识含量成为影响传播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通勤研究发掘了与社会、人的生活的关联性,使专业性内容在传播中与公众产生共鸣。
发布会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以“通往幸福通勤之路”为主题的圆桌论坛,由中规院副总工程师孔令斌主持,共有6位论坛嘉宾参与讨论。
北京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中心主任蔡明可指出,《通勤监测报告》提供的数据、调研人群和北京交通广播受众人群高度吻合,建议合理选择职住空间、创新出行体验、让绿色出行成为风尚,从而提升通勤幸福感。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郭继孚针对轨道覆盖通勤比重低的指标,建议加强轨道交通与主要客流走廊和服务人群的结合,不仅车站周边应与高人口密度相匹配,高密度地区也应有高运力。
南方周末记者杨凯奇指出,双碳目标倒逼我们下更大的决心减排,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正成为时尚,要寻求减轻排放的替代交通方式。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石楠指出,《通勤监测报告》从专业角度提供一个视角,以技术数据提供政策支撑和解释民众感受,为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同时指出工业化后期强调功能相容性,只有通过功能混合使用,才能在最短距离以内解决居住和就业,包括休闲娱乐、孩子教育等问题。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汽车市场处处长丁燕指出,信息化赋能是城市发展、产业发展的方向,未来电动汽车、自动驾驶产业的发展将推动与交通需求的精准匹配。
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助理王真峥指出,人是交通的主体,通勤时间、空间、体感以及不同交通方式均影响幸福感,绿色出行的价值体验会产生较高的幸福感。
最后,孔令斌副总工程师代表主办单位发表总结讲话,感谢所有到场参加发布会仪式的领导嘉宾、行业学者和媒体朋友,为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研究工作贡献了真知灼见,给予了莫大的认可与支持。他强调,城市通勤问题研究为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深入理解城市空间与居民活动的依存关系与发展规律,明确城市建设发展方向,做了一个好的探索。“中规智库”将始终秉持家国情怀的初心,牢记我国城乡建设事业服务的使命,以“把握新阶段,贯彻新理念,构建新格局”为指引,加强智库科研建设能力,提高研究质量和创新能力,贡献前瞻、科学、客观的重要研究成果,致力于打造成为体现中国特色的学术标杆品牌、思想聚融平台、理论创新引擎,为我国新时代城乡建设发展献策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