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规智库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学术交流会成功举办
时间:2021.10.28

from clipboard


2021年10月27日,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的“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学术交流会”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召开。会议上半场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党委书记邵益生主持,下半场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院科技促进处处长彭小雷主持。按照疫情管控的要求,部分专家通过在线方式进行交流。


from clipboard


主持人

from clipboard

上午 主持人

邵益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党委书记,研究员

from clipboard

下午 主持人

彭小雷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科技促进处处长


致辞

from clipboard

王凯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王凯院长对两院联合举办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表示祝贺,对与会专家支持和参加活动表示感谢。他指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全球生物多样性最重要区域之一,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源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区和全球瞩目的“黄金水道”。中央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极为重视,习总书记分别在2016年、2018年和2020年,针对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发表重要讲话,对相关工作进行部署。国家相关部门和沿江省市,在规划编制、生态保护、岸线整治、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对推动长江经济带的保护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如何让长江经济带继续发挥引领作用,既面临重要机遇,也面临风险挑战。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国家“双碳”目标、全面安全观提出和国际格局深刻的调整,给长江经济带的学术研究、规划编制、建设管理提出了许多全新课题和任务,需要各领域的专家一起来研讨“汇智”和攻坚克难,为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from clipboard

王建华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王建华副院长在致辞中提到,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关系到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水和城市是两个最核心的关键性要素,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征。长江以占全国三分之一的水资源量,支撑了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和三分之一略多一点的GDP,长江也是我们国家重要的战略水源地,南水北调三条线都是以长江为主要水源。另一方面,成渝地区的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都是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对于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安全保障提出了很高的需求。从这一点来说,城市和水在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进程当中,急需统筹考虑、协同配置。非常荣幸与中规院联合举办本次会议,希望推进城市和水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进程当中的深度融合,共同发力,让水更好地融入和服务城市,也让城市更加节约、高效地用水。


主题报告

from clipboard

《关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

郑德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在梳理长江经济带主要问题和国家要求的基础上,认为其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做到“六个更”:一是生态更优美。实施国家生态屏障战略,保护横断山等重要自然山系,保护鄱阳湖等重要水域空间,对露天矿山、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进行生态修复,选择生态敏感重要地区优先设立国家公园,在高强高密开发地区设立生态绿心。二是发展更绿色。系统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系统,推动污水和污泥设施的资源和能源回收利用,完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在国家、城市尺度,加快能源、工业等生产端部门调整,在片区、街区尺度,实现建筑、交通等城市消费端优化。三是功能更完善。支持创新驱动和文化彰显战略,在都市圈和中心城市布局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大科学装置,在三大城市群分别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布局,对人口规模大的县城提高高水平医院和高等教育的覆盖率。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串接水陆古驿道、建设区域旅游休闲网络。四是空间更优化。强化成渝北向、南向轴带建设,畅通京广主轴,建设上海全球城市区域;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双循环格局,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和特色节点城市的全球竞争力,均衡布局自贸区和国际机场。五是交通更顺畅。实施双向开放和交通提升战略,提升沿江交通走廊效能、构筑支持双向开放的交通网络,从综合运输全局系统治理三峡运输“肠梗阻”,推进沿江港口布局优化和航道整治。六是流域更协调,落实并分解流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求。


from clipboard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城市基础设施策略》

张全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


报告人围绕长江经济带资源特征与突出问题、历史开发情况、治理新导向、城市基础设施指引、城市基础设施策略五个部分展开报告。

首先,报告从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等四个方面阐述了长江经济带水系统的特点与问题:一是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分布不均,与经济发展存在错配,且用水水平地区差异明显;二是尽管整体水质改善明显,但不断增加的人类活动造成污染物排放压力增大,湖库和近海富营养化问题突出;三是整体防洪排涝压力大,上中下游的防洪排涝形势各异;四是自然水系格局被破坏,水文节律变化,生物多样性降低。

在认识长江经济带特征与问题的基础上,追溯了长江上中下游开发历史和重点,即上游以水库电站梯级开发和跨流域调水为主;中游围湖造田现象频现,城市沿长江干流建设;下游“居民逐水而居,工业依水而设”特点突出。

进入新时期,国家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的开发与保护,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完善配套保障机制,加强区域协同治等新要求,以此为导向,长江经济带流域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以“构建连续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建设节水型城市、持续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和城市水系综合治理、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协同流域水环境治理”等为重点。并结合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昆明黑臭水体治理、武汉城市内涝治理、昆山健康水系统构建、杭州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等实践经验,进一步阐释了城市基础设施策略。


from clipboard

《长江江湖关系变化及其对鄱阳湖的生态影响》

彭文启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

水利部水环境监测评价研究中心主任

水利部水质监督检验中心主任


本次报告以长江江湖关系变化及其对鄱阳湖生态的影响为题,分为江湖关系变化及鄱阳湖枯水特征、鄱阳湖枯水生态效应、江湖关系未来演变及影响预测分析以及小结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长江生态系统源头、上游、中游、下游(河口)分区特征,讨论了鄱阳湖独特的天然水文节律、生态水文节律、湿地系统演替、生物鸟类适宜生境,分析了2003年前后江湖关系变化、鄱阳湖枯水情势现状以及影响因素。

第二部分讨论了鄱阳湖枯水生态效应。2003年后的江湖关系,导致鄱阳湖湿地植被群落结构、越冬候鸟种群数量及结构比例发生演变。中生植被向泥滩地和浅水水域扩张,水生植被发生退化;鸟类总量稳定,群落结构变化明显等。

第三部分为江湖关系未来演变及影响预测分析。湿地生态水文响应预测模型根据水文过程和敏感物种生态需求,建立反映通江湖泊生态系统特征的生态水文指标,是科学评估枯水生态效应得切入口和突破口。同时,结合水文学方法、水动力模型和生态阈值模型、生境面积模型,建立生态效应评估方法体系。报告指出,到2030年湿地水文情势变化剧烈,越冬候鸟栖息地生境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最后,彭文启在报告中总结出六点,包括江湖关系现状变化显著,枯水特征恶化明显的水文情势变化,湿地植被退化征兆初现,因鸟而异的越冬候鸟响应,清水冲涮持续发展的江湖关系未来以及鄱阳湖的未来。


from clipboard

《国家水网布局优化研究》

王浩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报告人从如何认识国家水网、南水北调实施效果、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建设构想等三个部分展开报告。

第一部分从水网定义出发,指出水网与交通网、能源网、通讯网并称为现代社会四大基础设施网络,它无处不在,是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控制性因素。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水网已经演变成了天然江河水系与各类水利设施有机结合而成的综合体,具有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文化等六大属性以及资源供给、行洪排涝、营养物质供给、能量供给等八大功能。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水平衡情势发生重大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为突出,在此背景下,中央作出建设国家水网的重大决策部署。所谓“国家水网工程”,即在通盘考虑国土开发保护新格局视角下,通过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系统优化水流网络系统,强化水资源调配、河湖生态保护修复、防范水灾害风险等各类功能,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它是一个集国家骨干水网、区域调配水网和末梢输配水网等三个层次的复杂系统。

第二部分系统阐述了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效益。南水北调工程历时50年论证,东中西三条线路规划调水量448亿立方米,是国家水网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水北调工程在保证供水能力、优化供水格局、改善水质和提升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第三部分指出,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建设应以维护健康的水环境,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安全化、高效化、生态化、智能化,充分吸收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宝贵经验等为原则,建议中线和东线工程以“中线挖潜、东线北延、效益拓展”为重点,西线工程以“全局谋划、分期实施、先通后畅”为重点,同时完善建管机制,优化水价、理顺体制、调整分水。


from clipboard

《城乡区域经济新体系与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

刘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二级巡视员,研究员


“三新一高”的总体战略指出,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现代化新阶段,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以内需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格局。为了适应新时期发展转型趋势,研究提出了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体系和新思路,构建了点、线、面为一体的城乡区域结构体系,“点”即城乡居民点体系,“线”即连接个点之间的交通线路,“面”指农田和生态空间。进而按照空间的小、中、大尺度形成县域、地(市)域、省(自治区)域和国家多层次的城乡区域经济体系,县域小尺度的城乡区域经济体系的主要功能是区域经济分工协作,地(市)中尺度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区域经济统一化,高层大尺度城乡区域经济体系的主要功能是区域经济均衡,缩小发展差距。

研究还结合了长江流域的区域性质、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条件、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点、线、面”结构的问题,提出了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呼吁构建长江经济带第一级地形台阶上的华东华中沪苏浙皖赣鄂湘综合经济区,构建长江中下游地区尖端技术创新带和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发展集群带。更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尽快出台青藏高原整体性保护规划方案。


from clipboard

《长江经济带治理模式创新与展望》

刘保奎

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


报告人从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的巨大成效、治理经验、存在问题和发展展望四个方面展开汇报。

首先,报告高度肯定了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的巨大成效,指出其生态环境、综合交通、创新驱动、新型城镇化、人民生活等8个指标基本实现了规划预期目标,并在疫情之后率先恢复、逆势上扬,经受住了中美贸易摩擦考验,保产业链、供应链取得了重大进展。

其次,报告指出长江经济带在空间上是一个超级尺度,长江经济带规划是第一次以保护为主体的国家级区域重大战略,在保护重点、保障机制的设计上需要探索创新。并从六个方面总结挖掘了长江经济带的治理经验:一是问题导向、以“4+1”为重点的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模式;二是以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为代表的新的管控模式的探索;三是以促进创新为切入点的产业发展;四是通过推进局部地区的一体化,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和整体效益;五是交通畅通、铁水联运为抓手提升设施支撑,降低交易成本;六是推进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路径的绿色发展试点示范。

报告第三部分指出了长江经济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上游地区的开发冲动还比较强烈,部分污染(如尾矿库)治理难度比较大,污染治理的一些做法还不适用等。

最后,报告强调了长江大保护是个长期任务,是绿色发展与共享发展、开放发展的叠加,应调整空间分区管控,进一步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同时,系统解读了长江经济带绿色、协调、开放、创新、和谐的“五新”内涵以及绿色发展主战场、双循环主动脉、高质量发展主力军的具体体现,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及七大重点内容。


from clipboard

《长江上游在地景观研究与实践》

杜春兰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报告开篇指出长江经济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肩负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接下来详细介绍了长江上游的景观与生态特征,展示了长江上游的人居环境、文化资源以及自然禀赋,点明了长江上游地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多方面挑战。杜春兰指出,长江经济带上游经历了城市建设的高密度开发—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的景观优质—可持续的生态保护的发展阶段,存在着城市建设、生态保护与景观优质不同步的矛盾,景观生态协同发展成为趋势。

报告第三部分提出对“在地性”的长江上游景观思考。首先介绍了长江流域的传统营建智慧:一是适应地形、巧利水系;二是巧借地势,拦蓄灌溉;三是丘区梯田,农耕文化;四是水码头、半边街、吊脚楼、九宫十八庙;五是山地营建技术。提出“在地性”的长江上游景观思考体系,分为情态维度、形态维度、业态维度、生态维度等四个维度。

报告最后介绍重庆两江四岸滨江消涨带空间景观生态协同提升实践,分享了金海湾建设的重点案例。


from clipboard

《流域景观的同质化与地方性》

汪芳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委中德中心“城镇化与地方性合作小组”组长


汪教授首先指出了我国流域景观的现实问题:一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水”互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流域景观,但是近几十年来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对城镇面貌、生态系统和城乡关系造成了很大影响;二是生态物种的同质化和千城(镇)一面问题。

提出了流域规划与流域空间规划的区别:流域规划是区域规划的一种类型;流域综合规划属于水利科技范畴;流域城乡空间研究与规划侧重对流域影响范围内的城乡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研究与实践。在流域城乡空间规划中,从区域系统尺度看,城乡和河流作为一个完整系统,展现出系统的复杂性;从城镇村落尺度看,流域系统的资源流动导致了不同要素禀赋的城乡发展路径差异;从地段建筑尺度看,需要关注城镇历史水系营建经验、建立人水空间与环境联系。

随后,汪教授分享了两个案例,一是通过黄河流域与莱茵河流域的比较分析,研究“中德流域景观地方性度量和比较”,二是“长江沿岸带滨水空间同质化和地方性研究”。

最后,汪教授提出了几点学术思考:流域城乡空间要坚持底线思维、优先保护,要遵循人地耦合、可持续发展,要坚持“生命共同体”的流域城乡空间。


from clipboard

《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驱动力空间分布与创新协同路径》

王振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为发挥长江经济带引领支撑作用,在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增强科技自立自强方面,需要聚合力量、协同发展。研究选取了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作为评价对象,构建了包含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载体、科技创新产出和科技创新绩效4个维度、31个具体指标的城市科技创新驱动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存在明显的非均衡性,总体呈现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次第增强的梯度化空间分异特征。长三角呈现以上海为领军,南京、杭州、合肥、苏州等较多城市同频共振的“多极均衡”空间发展模式,科技创新能力的配置格局较为合理。其余地区呈现出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单极突进”空间模式,中心城市未能有效带动周边城市科技创新发展。

研究提出构建长江经济带分层协同的区域创新体系,包含科技研发创新(策源能力建设)、创新要素市场、创新驱动发展(创新链与产业链空间融合)三个方面。科技研发创新方面重点发挥上海、合肥在科技研发创新中的龙头引领和带动作用;建设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科技研发创新集群;构建前沿科技研究院所的合作创新联盟、大型科技仪器设备的共建共享联盟、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联盟三大创新合作联盟。创新要素市场协同方面构建以上海为引领的长江经济带、以城市群核心城市为引领的区域和以省会城市为引领的省域,形成分层推进,渐进统一的格局。创新驱动发展方面以长三角为例,围绕十大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建设,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提出建议。

至此,为期一天的交流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