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9日下午,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住房与住区研究所主办的“《既有住区全龄化配套设施更新技术导则》发布会暨既有住区更新学术交流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成功举行。中国城市规划设研究院科技促进处鹿勤副处长、住房与住区研究所所长卢华翔作会议致辞,住房与住区研究所副所长余猛介绍《导则》编制情况和主要特点,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姜洪庆副总规划师、同济大学黄怡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侯晓蕾教授、愿景明德(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江曼副总裁、中建新型城镇化(新疆)投资有限公司谭晔副总经理受邀做学术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李迅原副院长做会议总结。会议由住房与住区研究所张璐主任规划师主持。
致辞
鹿 勤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处副处长
鹿勤在致辞中指出,《既有住区全龄化配套设施更新技术导则(T/CSUS 19-2021)》的编制和发布是中规智库的成果之一。
《既有住区全龄化配套设施更新技术导则(T/CSUS 19-2021)》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编,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参编,于2021年7月22日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发布,自2021年8月23日起实施。导则共分10章,119条,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基本概念和术语、养老托幼、卫生健康、文化休闲、交通设施、公共安全、环境品质、智慧化、实施机制。
今年年初,中规院推出了“中规智库”学术品牌,涉及城市更新、历史保护、住房发展、区域战略、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城市交通、智慧城市以及城市安全等几大主题。“中规智库”以服务国家为目标,通过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学术活动,汇聚行业内外专家学者,搭建思想交融、碰撞的平台,以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研究和创新水平。
卢华翔
中规院住房与住区研究所所长
卢华翔在致辞中表示,《既有住区全龄化配套设施更新技术导则》是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既有城市住区功能提升与改造技术》项目中课题一《既有城市住区规划与美化更新、停车设施与浅层地下空间升级改造技术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编制组根据既有住区的实际情况,从指导落地实施和全龄友好的角度提出一个有针对性的导则,希望能够解决既有住区更新中面临的实际困难。
导则发布
《既有住区全龄化配套设施更新技术导则》发布
余猛
中规院住房与住区研究所副所长
余猛代表《既有住区全龄化配套设施更新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编制组介绍了导则的编制背景、编制理念和主要特点。报告首先介绍了《导则》的编制背景,既有住区更新是城市更新领域的重大工程,我国既有住区规模大、任务急,存在既有技术落地实施难、既有标准难适用等现实短板。基于新时代更新要求,针对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空间挖潜、美化更新、设施增补等问题,《导则》从系统集成、经济可行、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指导和规范既有城市住区更新改造,为既有住区设施增配提供菜单式解决方案,强调“更新”和“全龄化”两个维度,在优先更新补齐设施的基础上尽可能考虑全龄适用。
报告指出,《导则》的主要特色体现为:一是系统性——进行集成创新,建立一套既有住区更新方法体系;二是适用性——提出针对既有住区设施更新的技术方法,从单一的“增量空间管控”,转向既有住区综合治理的“能力管控”;三是针对性——面向重点人群,研究差异化措施,不仅有专项设施配建要求,也在一般设施中强化全龄适用的配建要求;四是应对新趋势——立足新时代发展需求,强化未来高品质与高标准要求;五是可操作性——制定落地实施的操作指引,发挥实施指导手册作用,针对不同情况,提出设施增补的分级要求,提供可选择的菜单式技术清单。
主题报告
《既有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适老化研究——以广州市越秀区为例》
姜洪庆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何镜堂建筑创作研究院副院长
报告基于对广州市老龄化整体情况的介绍,从养老需求、出行特征、日常使用设施类型、设施需求特征调研等层面针对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及设施需求进行了特征分析。
报告随后以广州市人口密度最大、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行政区——越秀区作为研究范围,制订了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适老化评估体系。根据规划管理单元、街道区划以及设施分布密度划分社区生活圈,通过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类数据,以效率性和公平性为价值取向,从设施供应与老年人需求的匹配角度,构建既有城市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评估体系。最终得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现状存在缺口等评估结果,并按优先更新型、提升优化型、局部完善型等不同类别提出社区生活圈的差异化优化策略。
报告认为,这一评价体系可操作性较强,形成了可推广的设施布局的量化评价模型,可为今后开展既有城市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提供参考。理论角度上,拓展了社区生活圈在旧城构建的应用理论;方法思路上,基于设施供需匹配视角,从数据获取到评估体系提出了新的研究分析方法;实践层面上,提出可推广的设施布局适老化评估体系及为社区生活圈在既有住区的规划实施提供参考。
报告最后表示,未来研究中可纳入设施规模因素,综合设施距离、数量、质量等多方面因素对设施的供需情况进行精确评价。
《物性 •人性 • 智性——既有住区更新的实践与趋势》
黄 怡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报告结合国内外既有住区更新的实践案例,用“尊重物性”、“体悟人性”、“利用智性”整体概括了《既有住区全龄化配套设施更新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编制探索的方向与趋势。
“物性”主要指住区环境的生长性、有机性、自然性, 涉及到构筑绿色开放空间网络的土地、水体、生物等要素,涵盖健康因素、微气候,热均衡、生态补偿要求,以及住宅区建筑配置与绿地空间的微气候改善策略等;物性视角下,《导则》的环境目标和准则具体体现在“韧性-环境安全”、“柔性-环境品质”、“适应性-环境生机 ”。
“人性”主要指向社会需求、社会心理、行为心理等,包括了人的自利性-利他性、自主性-从众性、自律性-他律性等。报告认为,规划住区空间时对于社区生活场景能够有精细化的考虑,对于不同人群的生理、心理特点或者说人性有基本的关注,并针对性地采取设计措施,将可以有效地规避或减少现实中碰到的一些问题。营造更友好、更安全的居住环境。报告强调,人性视角下,《导则》的社会目标和准则具体体现在“全龄化-人性尺度”、“通用性-人性温度”、“全人群-人性高度”,强调物质空间更新与社会治理并重,实体设施和服务能力提升同步。
“智性”主要指向智能化、智慧化的技术特征。报告认为,推进城市更新项目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注重运用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特别是应用于既有住区公共安全防范系统、智慧化安防监控系统,致力于提升城市住区更新改造空间资源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兼顾社区日常治理与应急治理的不同应用场景,让城市、社区的精细化治理升级为快速、精准、有效的算法治理。智性视角下,《导则》的技术目标和准则具体体现在“全域-技术效率”、“全时-技术经济”、“全龄-技术安全”。
报告同时阐释了《导则》编制的重要意义在于推动既有城市住区品质的不断提升,推动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公平正义,推动高建设标准逐步成为强制性标准。报告还提出,既有住区更新的趋势包括:由既有住区成为社区,实现环境品质、社区参与能力、地区竞争力的整体提升,运用全周期思维,通过全伙伴协作,重构“物-我、人-我、智-我”的多重关系。
《微花园——社区绿色微更新设计治理途径研究》
侯晓蕾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随着城市建设进入由增量转向存量的阶段,渐进式的微更新成为城市更新和改造的主要模式。报告侧重分享了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侯教授团队自2013年以来以公众参与为基础,以微小社区空间以及公共空间景观设施为改造对象,旨在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建成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实践历程。
据报告介绍,持续多年的城市观察研究系列为社区小微空间更新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主要涵盖公共空间的自发活动观察、老旧社区生活立面观察、老旧社区自行车棚现象观察、城市晾晒行为和现象观察、全民健身运动现象观察等,内容表达方式和手段多样化,丰富且接地气儿。
报告重点分享了针对社区归属感和邻里关系缺失等主要社会问题所采取的一系列社区公共空间更新实践案例,阐明了近年来通过系统化的微更新实践建构了社会治理网络化整体格局的机制框架。主要体现在一是以公共空间归属感和原真性塑造推进社会文化治理,通过列举北京老城区多个微花园的参与式景观设计与改造提升案例梳理了微花园“1+N+∞”共治模式和维护机制的探索历程;二是以碎片空间和闲置空间挖潜推进社会需求治理,主要以朝阳区常营乡福第社区公共空间更新为例探讨了景观微更新机制和框架;三是以触媒介入激活、促进社会活力治理;四是社区公共空间层级化治理;五是针对责任规划师和社区规划师制度优化在社区微更新层面的探索。
《城市更新视角下住区改造全栈式规划设计实践经验》
江曼
愿景明德(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报告通过多个片区有机更新案例的列举介绍了聚焦存量住宅领域的愿景集团通过资产投资、更新改造与社区运营构建宜居社区的模式,提出其城市更新业务布局致⼒于实施城市有机更新、提⾼城市品质,持续创新迭代“微利可持续”社会资本参与的市场化模式,落地多类型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有机更新项目。
报告重点以不同层级的老旧小区⼀体化改造模式案例为例,从全局规划、资⾦筹措、⼀体化实施、长效运营、基层治理、片区商业激活、区域经济激活等⽅面⼊⼿,分享了近年来愿景集团不断实践,为多种类型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探索可⾏路径的经验。除了广为大家所熟知的北京劲松北社区改造、⽯景⼭鲁⾕社区等项目外,还包括以市场化租赁置换模式助⼒缓解财政资⾦压⼒的西城真武庙项目,侧重租赁置换疏解城市核⼼区⼈⼝,助⼒区域职住平衡。
报告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愿景集团片在片区长效运营方面的工作,从物业管理、社区治理、综合运营等⽅面,从单体型到城市型不同规模,从资源分散的自管模式进化到社街⼀体化的自管+合作模式,实现业务服务升级。报告分别以北京瀛海项目和深圳龙华区元芬村项目为例,介绍了愿景租赁社区业务的两⼤类型,一是以集建地租赁社区为主打造⼤规模、长周期、多元经营的⼤型租赁社区,二是以城中村改造+租赁社区运营为目标的社区型综合整治与住房租赁的综合服务。
随后,报告从规划引领、用户导向、集成设计、设计管理、运营引导等层面详实探讨了愿景集团参与城市更新的探索实践与思考。
《乌鲁木齐老城区既有城市住区功能提升及改造示范工程》
谭晔
中建新型城镇化(新疆)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据报告介绍,乌鲁木齐老城区改造提升建设工程PPP项目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两级政府重点开展的城市建设、政治任务及民生工程,投资建设子项目目前共五十余个, 光华路老旧小区作为符合国家 “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既有城市住区能源系统升级改造技术研究”子课题要求的示范项目,主要包括开展了一项既有居住区环境品质和基础设施综合改造示范;同步开展了一项2平方公里规模以上绿色低碳区或健康城区示范,碳排放强度降低20%,健康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报告具体介绍了光华路老旧小区改造的示范技术实施内容,主要涵盖住区空间整合提升、建筑节能提升改造、优化交通体系、供电线路整治、智慧安防、停车场整治等,改造效果体现为光华片区整体环境空气质量、水质质量、居住舒适程度均得到提升,公共健身器材、运动设施的设置满足居民健身基本需求,提升居民身心健康;物业服务为居民生活提供了便捷舒适的条件,增强了社区幸福指数。项目通过“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设计标识”评审,获得绿建设计一星级认证。
总结
李迅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
李迅在总结中指出,城市更新行动已经进入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之中,其工作量大、面临的挑战也极为严峻。今天下午的研讨会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城市更新工作需要通过示范工程引领、标准规范指导、运营模式助力。要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更新模式(方法论)来助力推进城市更新工作走上更高水平。
李迅强调,城市更新行动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城市更新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一工作既是物质空间改造工程,又是社会治理改善活动,是一个硬和软相结合的过程。城市更新涉及一个人的一生体验全过程。城市更新活动同时也是一个激活低效社会资源、实现社会更加公平、资源更高效率、生活更加美好的过程。中国城市更新行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与特色。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已经表现出既有高度(对人民美好生活的追求)、又有宽度(物性、人性、智性,老幼友好到全龄友好),更有温度(人文关怀、全龄友好)的社会性特征。我们作为“握有技术工具的社会工作者”(江曼 语)需要继续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