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城市更新——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奠定基石
来源:中国建设报 时间:2025-10-17

日前,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表示,五年来,通过实施城市更新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提升了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首先,城市环境品质得到显著提升,城市安全得到切实加强。“十四五”期间,全国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4万多个,加装电梯12.9万部,增设养老托育等社区服务设施6.4万个……

众多城市更新项目与实践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形成全民共享的丰富场景。例如,重庆北仓文创街区把上世纪60年代纺织仓库改造成“展览+市集+Livehouse”复合空间,展现出通过工业遗产、历史街区、非遗工坊的“功能—文化”双更新等文化复兴场景。上海“城事更新”空间等依托数字孪生、AI算法和物联网,把“体检—规划—建设—运营”的城市更新全流程搬上云端,实现精准诊断与动态响应的智慧治理场景。

其次,基本建立了城市更新的科学方法体系和体制机制,并不断巩固创新。“十四五”期间,我国城市更新行动实现了从“拆改留”到“留改拆”的范式跃迁,基本建立起一套以“城市生命体”理念为内核、可迭代、可复制的科学方法体系与制度框架,并在实践中持续巩固、深化与创新。

一是理念先行,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整体考量,推动空间、产业、文化、生态等多系统协同更新。二是规程传动,确立“先体检、后更新”的科学流程,以城市体检为更新任务的生成依据,量化识别安全韧性、民生短板、功能效率、业态活力等多元需求,实现有的放矢地施政施策,推动更新行动正向循环。三是民生导向,坚持问题导向与需求牵引,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转化为更新项目清单,通过“社区营造+微更新”、老旧小区“楼道革命”、闲置空间“嵌入式服务”等多元路径,让居民在家门口看见变化、得到实惠。四是战略牵引,同步嵌入目标导向,将更新项目纳入城市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围绕产业链升级、碳达峰碳中和、文化传承、智慧治理等多元价值,形成“项目库—政策包—资金池—绩效评”一体化机制等工作范式。

最后,分层级传导、跨部门协作、多主体参与的城市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十四五”期间,随着城市更新行动全面推开,我国初步形成了政府、市场、公众共建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城市治理能力实现系统性跃升。国家层面强化顶层设计,出台系列政策文件,将城市更新纳入新型城镇化战略,建立起以人民多层次需求为导向、以不同类型存量空间为载体、以多元财政金融工具为支撑的资源统筹新机制。地方层面,普遍构建起“市级统筹、区县主责、部门协作、街镇分担、社区联动”的立体责任体系。多部门协同机制同步健全,发改、住房城乡建设、自然资源、财政、金融等部门联动,合力推进。政府、企业、居民、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通过“城市更新合伙人”“共建共治共享”平台深度参与,推动城市治理从“政府独奏”迈向“社会合唱”,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续动能。

“十四五”实践表明,城市更新已不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而是要以人民福祉为目标、以生命体理念为指引、以体检评估等方法体系为基础、以系列政策与机制为保障的系统性工程,为“十五五”期间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奠定坚实的方法论与制度基石。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5.10.17 中国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首席规划师 杨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