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宋·平江图(左图);东方之门(右图)
这两幅图是苏州的古今。左边是接近2600年前的老苏州,右边是新苏州。
计成《园冶•兴造论》写道:“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庭院深深深几许,规划师如何走进几进深的庭院深处,成为城市的“能主之人”?就是要从苏州的“伴随者”成为“新苏州人”。伴随城市,就是生活于城市,成为苏州人认可的“家人”,“能走进院子一起生活的人”。最终,我们建立起一种“很苏味”的协商平台 ,像苏州几进深的宅园系统,相比显性的总师制度,更加包容、柔和、亲密和平常心, 或可称为“姑苏台上”。
1引 言
1.1苏州的城市特质
通过多年研究,发现苏州有两个特质,中间性和边界性。
东有上海,西有南京,北有南通,南有嘉兴、湖州,都是大城市。苏州有三大关系是必须面对的,苏沪关系、苏宁关系和苏边关系。现在还发展了沪湖关系,就是上海和太湖之间的关系,现在是一体化的概念。从地理区位和它的能级可以看出,苏州是全国经济规模前十城市中唯一的地级市,是介于一线和二线城市之间的新一线城市。原来是世界工厂的工业区,现在变成了一个创新科技发达、综合实力强大的地级市。它的边界性,赵一新院长说了一句话非常经典,苏州有1400多万人,是10个100万的苏州组成了1000万的一个大苏州。
1.2苏州的学术价值
苏州具有作为学术样本的价值,即全要素、典型性和引领性。苏州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最典型缩影,在苏州几乎可以率先遇到中国城市发展的所有问题——工业化、城镇化、区域一体化、城乡统筹、历史保护、新城新区、城市风貌、生态宜居、城市治理等,而且它的保护具有千年的历史积淀。强大的经济赋能和责任这两个点如何平衡,是我们非常感兴趣的点,也是很多学者长期扎根在苏州的一个原因。
1.3二十年伴随共成长
二十年的伴随可以看到我们的历程。不同发展时期,针对特定问题与挑战,规划设计一直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一直贯穿于城市发展历程中。
苏州总共做了五版总规和现在的国土空间规划,三版总体城市设计。1986版和1996版总规非常经典,1986版是保护老城、拓展新区的概念,1996版是“一体两翼”的概念,拓展了新加坡工业园区。我们2003年进入苏州,当时做了一个总体规划、一个总体城市设计,这是第一次做“双总合一”的探索。到2013年的战略规划,2017年的总体规划,后来转到2018年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这样一个历程。整个过程,从2003年开始算,伴随了十七年。
2践 行
谈一下我们怎么伴随、怎么共同成长。这个图是一个闭环,转型、更新、回归永远是一个主题,在苏州来讲更是经常发生的事,也是当下面临的很大的责任。我们采取两个法则,一个是以点观面的方式,必须具有全局性、前瞻性,这是由苏州的中间性所决定的。第二,由面到点,苏州的问题很现实,矛盾又非常突出,特别是保护和发展的特征,所以必须得有人文性和实操性,这两个实施落地方面的要求也非常强。在闭环里形成了一个以点观面用规划的方法,由面到点用设计的方法,中间大量积存的是长期的研究。
2.1以点观面:区域视野 持续转型
• 立足苏州,建立对长三角空间格局的独立判断
苏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和角度,虽然它是一个点,但因为它的中间性决定了不能就苏州论苏州。需要跳出苏州论苏州,持续跟踪、研究长三角20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对区域发展格局的独特判断,并转化为影响苏州和周边地区发展的宏观战略及空间决策。
(1)06版总规识别出核心三角和区域中轴,直接推动了环金鸡湖市域CBD和湖东地区的开发建设
2006年总规和总体城市设计识别了两个特征,这是比较独特的一个判断。一个是核心三角地区,在苏沪之间北上跨江南通,南边是嘉兴,跨杭州湾形成的一个核心三角。2006年区域中轴的经济规模占沪苏通嘉核心三角的48%。一直到2020版,持续研究下来是双三角结构和沪湖带的判断。这就是我们通过苏州所获得的对长三角的认识,反过来又帮助我们判断苏州怎么发展。
2006版总规的实质概念有几个点:一是核心三角和区域中轴被识别出来,区域中轴是在中段,是从上海一直到昆山高新区,古城一直到高新区,园区一直到东部的太湖。这个轴向的GDP占比已经到了一半。当时只有一个沪宁通道,依托交通所的研究,匹配了相关的研究,太湖大道、城际高铁预先判断。另外一个就是湖东地区的开发,把原来只到湖西地区“手电筒”的园区扩展到湖东,现在我们看到苏州另外一个“心脏”起来了,是洋苏州的核心,整个环金鸡湖地区。
(2)13版战略提出要重视长三角网络化格局中的沪(上海)湖(太湖)关系,并识别出江南水乡带的独特战略价值
2013版的规划又进一步深入研究了两个独特性,一个是上海和太湖的关系,另外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识别了南部的江南水乡带。大的圆圈随后变成了现在集体申遗的江南16个古镇,江南水乡带就包含14个。当时的预判也是非常早的,所以这个预判导致了很多空间格局和布局的变化,包括江南水乡带成为区域共识,现在已经纳入到上海2035总规的协同重点,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觉得应该从上海一直到宣城,是“一市三省”的概念。
(3)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进一步总结出“一湖一带、一江一湾”的空间格局,提出了由苏州引领共建太湖世界级湖区的构想
国土空间规划这一版现在识别的是1个太湖、1个江南水乡带和1个长江、1个杭州湾,提出苏州应该引领太湖建设世界级湖区的构想,这直接牵扯到重大项目和后来的南大新校区选址的问题。这个角度也是区域的。
• 前瞻研判苏州发展瓶颈,率先推动转型示范
下面从城市本身来看怎么以点带面。
(1)提前十年预判土地资源约束,率先提出“精明增长”策略
苏州的问题是协调保护和发展的问题,快速的发展压力导致了很大的土地瓶颈问题。06版总规利用遥感技术,揭示了苏州依赖土地快速消耗的粗放增长模式,形成了“只够开发建设8-9年”的论断,在全国率先提出“转变模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增长,走环境友好、精明增长之路”的规划理念,并落实为“东进沪西,北拓平相,南优松吴,西育太湖,中核主城”的“和合战略”。
(2)率先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约束扩张冲动,逐步推动发展转型
在城市方面率先引入了波特兰的城市增长边界(UGB),直接邀请波特兰大都会创立UGB模型的罗伯特和戴维斯到苏州指导。苏州作为2014年两部委首批试点城市划定了城市开发边界,这都为未来的转型和存量发展打下了基础。
(3)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探索“存量更新、提质增效”的新路子
进入现在这个时期,提出了“存量更新、提质增效”,最近典型的是双百行动,也就是划定工业用地的100万亩保障线,明确五年内工业用地更新100平方公里,这项工作的影响比较大,这也是由我们团队和地方院合作完成的。
(4)以姑苏区、高新区为重点,推动更新规划试点,落实更新示范项目
另外还有一个重点,以姑苏区和高新区为样本,选择10公顷左右的地块进行城市更新的试点。
2.2由面到点:价值回归、实施落地
由面至点是实施落地和价值回归。通过四个途径,生态、人文、精致和创新,现在已进入地方政府的决策过程中。城市设计在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总体城市设计贯穿到分区、街区。从“假山假水城中园”到“真山真水园中城”,再到“青山青水新天堂”,到现在的“美丽幸福新天堂”,都有一个意象的概念和总体城市设计的指导。
• 生态:回归青山清水
2016年启动了一个战略规划,位于示范区,因为有南部水乡带的整体构想。上海有两条母亲河,一个是吴淞江,一个太浦河,这是其中之一。太浦河周边是大量的低小散乱的开发建设,我们团队做了很多研究,识别了几个以生态、水文为前提的重要规律,这为后来一体化示范区的应对提供了预先判断。
另外,延续最早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四角山水”的格局,我们一直重视对太湖周边的管控,这轮规划直接推动在吴中的东山、西山设立了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
• 人文:回归小桥流水人家
另外一块是人文,以“温暖”心态,关注“人”的需求和小微空间。视角切入到社区,社区的工作持续在做,比如说吴中双修,我们团队进入了很多邻里包括小街坊的工作。另外,我们现在还在抓一个以姑苏区为平台的分区规划,再加上姑苏的城市更新规划,这中间有大量的公众参与的过程。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苏州也是老旧小区的试点城市,我们精挑了昆山作为基地,团队已经进场了两三个月,24小时观察社区活动,做出了昆山老旧小区改造的升级版。
• 精致:回归苏工苏作、绣花功夫
(1)以“精细”手法,缝合、织补、雕琢品质空间,消减边界负效应
苏州各个中心区建设得都不错,但在各行政区之间形成了一个城市的边缘带。比如,在园区和古城中间,我们用城市设计方法去粘合,用公共空间和公共功能植入,打造了“四楔四环”的整体蓝绿空间。这是一项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工作,包括高品质的环境空间提升,越来越达成多方共识。
(2)以绣花功夫,串联、构建城市蓝道、绿道、紫道网络
还有一个就是绿道,我们做了绿道、黄道、紫道和蓝道。苏州的水系比较发达,通过这些慢行系统,把原有的金鸡湖、环城绿道、石湖的局部体系连接起来,一直到太湖,形成从古城到太湖的整体系统。
(3)推动“微更新”和城市活化,提升文化传播力
城市运营和活化利用方面,我们也在持续参与——苏州政府正在推动的“姑苏八点半”活动,主要包括园林、古迹、公馆、故居等如何活化等,如小剧场活动就做得非常好,一票难求。
• 创新:回归人杰地灵、诗画江南(科技助力两山转化)
第四个途径是创新。苏州面临很大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的压力,必须走创新的路子。举两个例子。
(1)太湖科学城:超前预控、高位谋划、伴随实施
06版总规就指出太湖是体现国家利益的重要区域,是苏州未来屹立长三角的根本所在,在当时发展条件下,提出“西育太湖”,15年的坚持换来了绿色发展新时期创新高地的回报。
(2)苏州南站落子江南水乡带一体化示范区,项目由城市设计专业领衔,协调交通、建筑各专业合力推进。目前吴江高铁科创新城已纳入一体化示范区“1+3”近期集中示范项目。
3效应
3.1 20年伴随,苏州持续繁荣、历久弥新
2014年苏州荣获“李光耀世界城市奖”殊荣。2018年世界遗产城市组织第三届亚太区大会,苏州成为全球首个“世界遗产典范城市”。《凤凰·城市周刊》写道,“苏州最终能够脱颖而出,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是城市软实力提升的国际认可,是对中国治理现代化探索的认可。”苏州良好地平衡了城市发展和保护的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
3.2 20年伴随,以苏州为原点,拓展“一江一湾一湖一带”,形成多个实践基地
以苏州为起点,我们的规划实践范围也拓展到长江、杭州湾、太湖周边,已经形成了湖州、南通、绍兴等多个实践基地,反过来对我们监测整个长三角的动态,判断长三角未来发展格局都产生了很大的益处。举两个城市的例子。
• 南通:跨江融合 创新发展
基于苏州总规编制打下的良好基础,南通的书记慕名邀请中规院编制南通的一揽子规划。从2017年的南通中创区到现在的空间发展战略、中心区的概念规划和苏锡通园区的规划,上海分院还在做通州湾的规划,扩展了很多的实践机会。
南通创新区从2016年开始,经过两年的规划于2018年就开始实施。目前已建成的紫琅湖公园、北部的森林公园等,是非常受南通人喜欢的地方。现在持续工作还在进行,规划专业统领,建筑、景观团队共同参与。
第二个是苏锡通,基于对长三角格局的独特判断,识别出苏锡通科技园区在长江口的重要战略价值,提出建设沪苏通核心三角的跨江融合桥头堡。
• 湖州:“两山”理念的新实践
湖州也是一个老根据地了。尤其在南太湖区域,2013年我们就提出“科学谷”的概念。首先是生态保护,地方按照战略规划和框架做了实施项目。蓝带计划是我们当时定的一个格局。第二个阶段是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在南部的整个山地利用生态修复矿坑做的“五谷丰登”计划,我们承担了其中的两个——科学谷和时尚谷,现在南太湖新区已经变成了浙江省四大新区之一。
3.3 20年伴随,以苏州实践经验,丰富支撑国家部委重点课题研究
我们根植一个城市——这个城市具有典型性和复杂性,因此我们(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参与部里和国家的课题和管理办法的制订,包括城市双修、老旧小区的指导意见、调研案例、城市更新等。我们致力于推动苏州作为相关政策落地实施和试验完善的一个实验区。比如,苏州是唯一的历史文化保护示范区,也是原来的城市设计和双修的试点,最近成为城市老旧小区的试点城市。苏州高新区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吴江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相城是国家数字货币的实验区。
4思考
如何伴随?——我们需要坚持“四有”
• 有底:坚持公共利益导向,专业情怀、不忘初心
要有积累,我们的积累在于中规院在技术支撑层面强大的综合性,包括很多项目的阅历、不同地域复杂问题的总结和相关的技术团队支持。另外一个有底是确实得有底线,坚持专业基本的价值底线。
• 有法:技术解决复杂问题,前沿探索、持续创新
光有底不行,还要有方法。战略规划我们创立十个模型,中外团队一起研究中间性城市到底怎么确定,因为交通、人口、业态、产业特征都是不确定的,而且直接面对全球市场。现在国内大循环以后,苏州又面临新的格局,就是因为我们有苏州将近十年的积累,有处理复杂、尖锐和现实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能够承担一些国家重要任务。
• 有心:长期持续整体运作,局院一体、央地合作
要有恒心,慢慢观察,进入院子跟当地人生活在一起,你会知道他们的苦衷,也会为现实谋划,知道现实和未来目标两者之间如何平衡。更重要的是要有胸怀,有胸怀才能做事。苏州我们能待那么多年,依靠的是大量的设计团队跟我们共同合作,非常感谢苏规院和湖州的湖规院。中规院人应该有中规院人的胸怀和恒心,持续在技术上寻找突破。
• 有人:平台建设人才成长,院内协作、院外支撑
最重要的是有人,没人什么也干不成。一是在地的人要熟悉,关键人能找到;第二,自己队伍要有人;另外,旁边的伴侣朋友得有人。这三个人很关键。咱们没有那么多精力和队伍人员去做事,所以院内的协作、院外支撑、国内外的专家智库汇聚非常重要,包括跟地方的局院一体的架构。这张图上显示的是我们的伴侣,包括苏规院、苏州规划局,外围的也有很多,而且都是深度合作、持续合作。
最后,展示一下人。上图里可以看到很多大咖,周干峙老部长、吴良镛先生、黄富厢先生、崔功豪先生,有一些先生已经作古了,他们都给了我们很多的指导和教诲。所以说汇聚人不是自己的,是“众”,包括国内外的专家。
这张照片是去年拍的,我称为“沧浪十三君”。我们选取了一个好的城市跟随它,年轻人能跟大师在一起工作,这里有院士,也有大师。我们的智慧伴随城市的魅力,也伴随着我们的共同坚持。
计成《园冶•兴造论》写道:“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我们得努力做到陪伴、伴随。人在苏州必须心有江湖,我指的江湖是长江、太湖,倒过来讲心有江湖,人得在苏州。我们的任务是要在苏州讲好中规院的故事,中规院的故事就是中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