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北京崇雍大街街区更新
项目简介


01 背景

新时期,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视都对历史文化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些年我国许多城市老城地区经历了相对较快的更新甚至大规模改造,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随着存量规划时代的到来,老城更新也逐步成为城市设计的工作重心,各地结合实际开展了丰富实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7年印发的《城市设计管理办法》中,对重点地区尤其是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各地老城更新过程中在保护传统风貌和改善人居环境的结合方面,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需要突破和探索[1]。当前以治理体系现代化为主线的规划理论和方法的重构还在探索之中[2],面对老城更新中复杂的对象和主体,规划在社区治理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初视察北京时提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2016年,新版北京总规明确提出“老城不能再拆”,同时提出了减量发展的要求。在落实新总规的背景下,北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实践,如根据街区特点进行的微更新模式,在理念与操作方法上有较大进阶[3]。同时,开展了“疏解整治促提升”等一系列工作,如东城区相应地开展了“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经过大量背街小巷的整治提升,不仅恢复了胡同肌理和历史风貌,更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而随着北京市各项工作的不断深入,逐渐在实践中形成了从“街巷整治”走向“街区更新”的理念。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接到了崇雍大街的整治与提升的工作任务。

街区更新,顾名思义指的是以街区为实施单元开展的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的更新。无论是腾退修缮文物、架空线入地、历史水系恢复,还是公共空间改造、补足便民服务设施、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都被囊括在了街区更新的范畴内。显然,相对于基于单项问题导向的街巷整治而言,街区更新的对象和范围更加综合多元,但是街区更新究竟如何开展未有先例和参考样本,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2018年8月,北京市市委书记蔡奇在围绕推动老城街区更新调查研究时强调,要以崇雍大街和什刹海地区为样本推进街区更新。明确提出崇雍大街的更新,要整体谋划、分步实施、作出示范[4]。由此,崇雍大街担负起探索从“百街千巷”整治走向“街区更新”工作新范式的使命(图1)。



from clipboard

图1 北京老城(右侧为崇雍大街)


02 崇雍大街实践

崇雍大街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贯穿老城南北的主干道之一,大街南接天坛,北抵地坛,可谓是一条“天地之街”,是城市重要功能轴线,承载了生活、行政、文化、旅游、交通、公共服务等多元功能,中规院在崇雍大街街区更新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初步形成了以下几方面经验。

1. 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

北京老城是首都历史文化的“金名片”,老城的街区更新需要更深刻解析地段文化基因,与古为新,在传承中创新。崇雍大街沿线文物史迹众多,包括7片历史文化街区,2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东城区重要空间轴线和展示历史人文遗迹和现代化首都风貌的主要文化景观线路(图2)。

from clipboard

图2 崇雍大街在北京新总规核心区空间结构中的区位

1.1   深入挖掘,提炼历史文化价值特色

为了深入挖掘崇雍大街历史价值与特色,精准把握其整体性保护方法与措施,项目组对其历史文化沿革与脉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崇雍大街总体街道格局与线位走向,自元代以来基本维持不变,是“大街小巷”城坊划分的依据,结合各个历史切片,从空间上看,北段为释道雍和,是崇文重教的精神圣地;中段为漕运要冲和京城闹市;南段为中西文化交融和先锋文化源发地,后期又作为银街所在,引入了现代商业功能;崇外地区一直以来就是商贾齐聚、物资集散之地(图3)。


from clipboard

图3 大街历史功能特色梳理

通过对大街两侧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图4),崇雍大街的历史文化价值具体可提炼为四个方面: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贯通老城南北的文化次轴。崇雍大街与西四-宣武门为明清北京城唯二的南北通衢,其文物史迹的数量、等级、富集度和两侧传统风貌的完整度在北京老城众多大街中极为突出,老北京生活氛围极为浓郁。

八街九陌,漕运要冲,是民俗闹市汇聚的京城商贸中心。崇雍大街明清时期曾为水路要冲,是因漕而兴,舟车辐辏的商贸咽喉地带。

释道雍和,尊孔尚礼,是崇文重教的精神圣地。北段的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雍和宫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为清政府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隆福寺在明代是京城唯一的番禅同驻的寺院;崇外地区历史上更是寺庙云集,是汉人宗教活动的集中场所。

国脉中枢,中外合璧,是名仕聚居和先锋文化的源发地。崇雍大街人杰地灵,名仕众多,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影响深远。先锋文化思潮在崇雍大街闪耀,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了解西方世界的窗口。“五四运动”示威游行路线始于大街南段。

from clipboard

图4 崇雍大街两侧重要历史文化节点

1.2   与古为新,展示区段历史文化底蕴

保护与展示前述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是围绕每一项历史文化价值对应的文化资源载体进行梳理,明确重点保护对象,提出了崇雍大街的历史文化保护与展示结构(图5):以“强化脊柱、舒筋活络”为总体策略,依托崇雍大街、王府井大街为南北向展示主轴、次轴,串联起“释道雍和、西学东渐、大市商贸、现代变迁、近代史迹、崇外商贸”六条东西向的主题文化展示带,形成六处文化展示核心,分别为“槐市雅集、铁狮旧话、隆福街市、和平新篇、东交风云、崇外市集”;依托二十余条胡同文旅线路串联起“释道雍和”特色片区、“西学东渐”特色片区、“传统商业”特色片区,“传统居住”特色片区。在此基础上,城市设计对具体的工程方案设计给出明确的文化展示方法指引,充分展示和传递这些精华系统的文化魅力。

from clipboard

图5 “文风”段文化展示线路及主题图

具体到区段,以崇雍大街为轴,选取沿街潜力空间作为主题文化展示核,串接胡同街巷与历史文化遗存,通过景观塑造、风貌再现、特色文化功能植入等方式营造主题文化线路和节点(图6-7),例如在雍和宫大街的具体景观设计上,结合区段整体文化展示结构,选取主要的历史文化要素,通过“雍和八景”一系列景观节点来表达文化内涵。在诸如“儒道禅韵”、“宝泉匠心”等节点中通过各种手法融入特色文化表达。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1   众筹智慧,开展全过程公众参与

相较于背街小巷而言,崇雍大街的公共性更为突出,不仅涉及到大量居民住户、还涉及到商户以及各类产权单位,部分节点作为城市门户涉及到大量访客。在崇雍大街城市设计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回应城市治理观念转变要求,创新规划方法,在开展具体方案设计的前期,根据崇雍大街的基本现状和问题,量身定制了公众参与“五大计划”,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图8)。

这五大计划具体包括:“崇雍工作坊”动员了社会各界力量,众筹智慧。多次召开跨行业专家研讨会,举办“认领街道”工作营和公共空间设计竞赛,吸引百余家团队参与,吸纳社会多方专家、设计团队意见,并融入设计方案中,众创共谋,提升方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图9-10)。“崇雍议事厅”召集了数十场社区座谈会,广泛听取了崇雍大街两侧在地的居民、商户、管理部门多方意见,一家一户的登门沟通,融入居民的情感和生活需求。项目组为崇雍大街设计了简明易操作的微信小程序“识图”,便于公众在规划、施工、维护全周期参与到崇雍大街的设计方案中来,献计献策。“崇雍公众号”依托中规院规划中国公众号,建立了崇雍大街“政企研学媒”跨界融合平台。在硬性的空间更新改造之余,软性的文化复兴与社会网络构建对于传统街区而言同等重要。因此,中规院和北新桥街道联手在雍和宫大街设立和运营“崇雍客厅”实体空间,由中规院长期驻地参与社区营造,持续孵化社区自组织能力。

这一系列的工作体现出“全过程”、“全覆盖”、“多手段”的特点。“全过程”的公众参与贯穿构思-设计-施工-运行各个阶段;“全覆盖”的公众参与对象囊括了在地居民、商户、访客、社区管理者、社会公众、专业人士、政协代表、相关管理部门等多方利益相关者;“多手段”体现为活动结合了传统手段与新技术,为各类对象量身定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from clipboard

图8 崇雍大街公众参与五大计划

2.2   统规自建,共同缔造美好家园

崇雍大街的方案实施体现了“社区共治”的理念,首次开创了“统规自建”的工作方法,让在地居民、商户等多元主体深入参与到个性化的方案设计中。在雍和宫大街示范段的实施中,无论建筑风格的具体样式、文化展示的总体定位还是“统规自建”的实施模式都坚持以人为本。驻场设计师一家一户登门拜访、沟通交流,邀请居民参与到设计中,将居民的情感和生活需求纳入考量,兼顾“大家”的风貌和“小家”的适用,为居民提供了多元化的方案选择,如48种个性化的门窗菜单、12种牌匾菜单,这一方法提高了设计方案的认可度和参与度(图11)。

from clipboard

图11 门窗牌匾的统规自建

3  搭建多方协同平台

3.1   系统施治,统筹引领多专业协作

在成为“街区更新”样本之前,崇雍大街计划采用此前“百街千巷”街巷整治的工作模式,即直指风貌问题开展施工图设计,前期对场地本底资源的深入挖掘和系统性研究仅作为自选内容。而相比较一般性的背街小巷而言,崇雍大街面临的问题显然更为复杂:文化彰显不足、业态同质、扰民、违建、危房、老旧房屋安全隐患突出,另外作为重要城市公共空间和交通干路,通行混乱、机非冲突、安全性低、休憩、绿化设施方面亟待提升(图12)。然而经过梳理,我们发现崇雍大街多年以来已经开展了八次整治,但是每一次仅分别从风貌、景观、交通等单方面切入。缺乏基于业态功能调整和历史文化保护角度精细化分类施治的指引,缺乏对建筑本体、院落、周边环境等各类空间要素的整体性考虑,缺乏明确多部门统筹协调的工作模式,从而导致“一层皮”、“一刀切”的工作思路和整治结果,大街的各类问题反复出现,难以根治。

from clipboard

图12 崇雍大街存在的多元问题

以胡同口的各类杆件为例,由于缺乏系统的交通、电力、公安、文化等部门的协调,出现了每个部门立一根杆的“五大金刚”情况(图13)。因此,缺乏系统性统筹谋划,这些看似孤立的问题始终难以得到根本的改善。老城保护和复兴要系统性地解决复杂问题,就必须把握“一个整体”的方法,站在更为全面的技术角度来进行综合提升,这就对本次工程实施的研究方法和工作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from clipboard

图13 雍和宫大街北新胡同口整治前的“五大金刚”

中规院项目组在工作前期基于崇雍大街的特点和问题,建议本次工作从城市设计总体研究和工程实施两个层次双管齐下,得到了委托方的认同。在此要求之下,组建了多专业队伍分两个层次开展工作。

一方面通过城市设计方法的运用针对大街两侧1公里范围的周边区域开展系统性的规划研究,同时在街道两侧50-80米范围内就历史文化保护、功能业态提升、建筑风貌提升、公共空间改造和交通系统组织等方面开展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导则的编制工作。另一方面针对道路U型断面,通过城市设计总控方案一张蓝图,协调多专业的空间矛盾,系统综合解决诸如步行空间局促、街道设施混乱等问题。从制度上建立起多专业的责任规划师团队,从建筑、景观、交通、多杆合一等方面开展具体的施工设计,并全程跟踪指导实施落地(图14)。


from clipboard

图14 多专业协作示意与总控方案一张蓝图

3.2   统筹治理,建立横向协调机制

由于崇雍大街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街区更新工程,涉及到四个街道、十余个部门,如建筑涉及规划部门、市政部门;交通涉及市交管局、交警大队、地铁公司、共享单车公司;景观涉及地铁公司、市园林局、市政管网,电力公司、电信公司等部门,需要强力的统筹与督办力度。

在实施过程中,东城区政府成立了崇雍大街项目指挥部,以区级领导为指挥长,将沿街的几个街道办、规土分局、城管委、京诚集团、园林局、文物局、房管所等单位组织为成员单位,指挥部在方案完善的关键节点发挥了高位统筹作用。

另外,责任规划师的赋权,对方案有效实施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崇雍大街的实践中,中规院作为雍和宫大街区段以及安定门、景山两个街道的责任规划师团队,发挥了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有效的参与到相关地块的设计方案对接和完善工作中,提高了方案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另一方面,发挥了上下沟通衔接的双向桥梁作用,不光是将政府改造意愿向居民业主传导,把技术内容向基层宣贯,同时也把百姓的基层诉求凝聚成新的方案设想传导上去,对方案实施发挥了促进作用,最大限度地化解方案实施中的阻力。

4  综合研判功能定位

4.1   多元考量,系统研判大街区段特征

崇雍大街功能复杂,规划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分别从文化格局、历史与现状功能业态、交通功能和建筑风貌视角切入进行综合研判。

文化格局视角在前述章节已经识别了其由北至南“释道雍和、京城闹市、中西交融、商贾齐聚”的特征,在此不再赘述。而基于崇雍大街西侧上世纪60年代历史街景照片[5]中崇雍大街沿线的业态识别分析(图15),可以看出其功能版图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区段,北段以传统合院、生活服务类商业为主,南段以现代公共服务业和商业娱乐为主。结合现在大街的业态来看,这一格局对今天崇雍大街的整体功能和业态版图仍然存在较大影响(图16)。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图15 崇雍大街上世纪60年代历史业态功能布局解析

from clipboard

图16 崇雍大街现状业态功能布局

从大街两侧的建筑风貌来看,受到大街两侧历史文化格局的影响,也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从北至南大致可以分为“皇城韵”、“北京味”、“大市意”、“首都范”四个区段。

而从交通大数据的分析结论[6]来看,贯穿崇雍大街全区段的交通流比例较低,崇雍大街每一段都有不同的交通需求,如崇雍大街北段(北二环至张自忠路-东四十条)为文化旅游轴线、慢行廊道、公交走廊、服务本地到达性交通,应回归原有生活性次干路功能,以本地到达和集散交通为主,而南段为公交走廊和交通干道(图17)。


from clipboard

图17 结合大数据综合识别大街交通出行特征与问题

另外,结合手机信令大数据手段,整体分析大街职住平衡分布特点,识别区段主导功能。通过大数据的功能热点分析[7]识别出大街购物、餐饮、旅游、医疗、行政等功能的分布情况,对业态的调整和公服设施的布局提供支撑。

4.2   综合研判,合理确定功能业态定位

综合以上多元因素,基于建设“人文老街、绿色畅街、活力秀街、宜居慢街”的理念下,项目组最终提出崇雍大街的总体定位为:“文风京韵、大市银街”(图18)。


from clipboard

图18 区段定位示意图

“文风”、“京韵”、“大市”、“银街”分别对应崇雍大街从北至南的人文休闲精华区,胡同生活体验区,多元特色商业区,现代都市风貌区四个区段。从城市设计层面提出了功能布局、交通系统、业态提升、建筑风貌、景观环境、文化展示的系统性引导方案,指导下一层次的方案设计。例如,崇雍大街北部第一段主要为雍和宫大街的范围,具体定位为“人文休闲精华区”,可进一步细分为“慢街素院、儒风禅韵、胡同文旅、商业配套”四个区段,进一步根据大街具体的分段实际情况,实现了特色细化,指导具体提升工程的实施。例如“慢街素院”段结合老照片,以历史风貌真实性为导向进行设计,还原居住游憩型的街道空间。

而“京韵”段重点促进胡同生活的深度体验、京味文化的传承展示、社区交往的公共空间、文化创意的内生激活。“大市”段重点延续传统商业氛围、演绎传承东四商业文化和民俗文化。“银街”段,则重点延伸王府井商业空间、现代都市服务业的功能优化和品质提升。

5  整体把握街面街区

5.1   由表及里,提升改造建筑院落

在这一次崇雍大街保护更新项目中,项目的工作范围不局限于沿街建筑立面的整治,而是秉承从遮挡走向展示、从街面走向街区的思维模式,把背街后院和大街公共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虑。方法上分为“立面—建筑—院落”三个层次分阶段进行。

针对沿街立面,重点突出其历史风貌的真实性,清洗展示历史建筑本身的材质和风貌,对局部做有依据的历史风貌还原,去除不符合原有规制的装饰构件,如08年迎奥运的装饰性门罩。

针对沿街建筑,首先重点保护和展示了沿街具有历史价值和历史信息的建筑,对所有沿街建筑进行危房鉴定,对于存在结构风险的建筑进行了整体修缮,对违章搭建进行整治拆除,对第一进院落的内部环境进行了梳理。

针对两侧院落,项目组针对街道两侧50-80米范围,在街道的配合下对场地内的每一栋建筑的风貌、产权、功能、违建的情况进行详细调研,建立台账。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套院落分类整治决策系统,并提出九类不同的院落整治措施,并针对每一类院落的风貌、细部、功能、政策提出相应的具体对策。在施工中项目组结合不同类型选取了几处示范院作为试点,进行了进院实施,改善了居民生活条件,并就政策、主体、机制等多方面的问题探索了经验(图19)。

from clipboard

图19 院落分类整治决策机制

5.2   打破藩篱,释放内部公共空间

崇雍大街的街面公共空间极为局促,局部甚至通行成为难题,而与此同时,在大街的部分节点,两侧的仍存在较多低效使用的灰色空间,有些被占为停车场地,一部分则成为电箱等街道设施的存放场所,这些空间往往被人为设置隔离,或者是设施品质低劣,使得人们宁愿在大街街道上活动也不愿进入。通过本次城市设计的系统梳理,识别出了多处具有挖潜潜力的低效空间场所,在实施中,通过与两侧产权单位进行充分沟通协商,开放了一部分围墙,释放了一部分空间,优质的场所感也提升了产权单位附属空间的环境品质,实现了双赢(图20)。


from clipboard

图20 一处临街内部公共空间释放的实施效果

6  建立长效管控机制

6.1   精确传导,建立整治与管控导则

为了做到谋定而动,项目组在前期重点编制了“崇雍大街城市设计导则”,对各类情况进行了约定,保证“一把尺子量到底”。导则不仅仅针对外立面“一层皮”,而是分别从院落、立面、公共空间工程设计三个方面,提供了系统性引导和长效管控的技术依据(图21)。

建筑立面导则方面,针对大街上最常见的传统风格、近现代风格、新中式风格、现代风格四种类型的建筑,提出了具体的设计要求。利用图则的方式,对于门窗样式、灯具小品、附属设施等内容结合大街建筑与文化特点进行了专项设计。

院落导则方面,提出九类不同的院落整治措施,并针对每一类院落的风貌、细部、功能、政策提出相应的具体对策,并提出相应的长期管控要求。

景观和公共空间引导方面,通过区分铺装,将街道空间划分为设施带、通行带、过渡带三部分,将电箱、非机动车停车等设施归置于设施带,对建筑台阶等占用通行带的构筑物进行统一管控,保障通行带的路权,使空间使用更为有效。

from clipboard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图21 城市设计导则示例

(上:由左至右:院落、立面;下:公共空间)

6.2   谋定而动,研究配套政策建议

为了实现长效管控,需要综合运用文物腾退、申请式腾退、申请式退租、公共利益主导的房屋征收、简易楼腾退、集中平移等多种政策,为崇雍大街的结构优化和功能重组提供改善空间。为此,项目组专门设立了崇雍大街综合整治提升研究课题,结合了崇雍大街实施中的具体情况和经验,研究提出了各类统规自建的模式所需要的配套资金、财税政策建议,如探索因风貌控制引发的私房维修的资金配比政策、创新产权政策、许可经营政策、社会资本引进政策、业态管控与提升配套政策等内容。

同时,从机制上探索对居民自行修缮行为“以奖代补”、“资金配比”等机制创新,激发街区自我进行风貌有机更新的动力。建议进一步赋权于责任规划师,构建政府与社区的纽带,充分发挥“街巷长”、“小院管家”等基层治理手段,逐步建立街区风貌保护协会,多方筹集保护资金,逐步形成街区长效治理的良性机制。

在业态调整和管控上,针对崇雍大街沿街的店铺存在较多“居改商”的情况,在城市设计中应秉持“合法+依规”的原则开展工作。一方面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加强业态合理引导,对于严重破坏街道风貌、扰民的各种违法建设应严格依法予以拆除。另一方面,结合本次规划的定位,充分考虑业态布局合理性,整合了沿线各街道对不同区段的业态定位及调整方向的诉求,分区段施策,因地制宜地提出业态提升的策略。同时,对大街两侧经营许可政策和财税政策提出了建议,合理引导大街两侧特色业态氛围的逐步形成。根据两侧建筑与院落腾退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需求,根据老百姓的需要、采用政府特许的方式,引导植入必要的便民服务功能和特色老字号文化业态,保持街道的特色与活力。

03  实施效果与小结

1  实施效果

2019年底,通过500多天、70多名技术人员的驻场工作,崇雍大街北段—雍和宫大街示范段工程竣工亮相。新华社瞭望东方杂志、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等数十余家媒体展开了全面报道,更为重要的是,项目的实施得到了居民、商户和访客的一致认可,人民群众获得感得到了显著提高,文化认同感得到了重塑,街道和社区的治理模式和治理能力得到了提升。

雍和宫大街示范段工程以城市设计为指导,充分尊重历史的真实性,从“慢街素院”、“儒风禅韵”到“贤居雅巷”、“文旅客厅”,展现了从古朴向现代、由居住向商业过渡的多元历史风貌。修整后的雍和宫大街北段街道立面整洁有序,青砖叠砌的外立面连续,色调及形式一致,冰盘沿后檐墙、花格珊装饰等一些精细化做法提升了建筑空间品质。示范段充分落实了城市设计“从街面走向院落”的规划要求,结合“院落导则”对院落改造进行了尝试,先行改造示范院落,修缮危房,拆除违法建设、修整铺地及上下水系统,提高了人居环境品质(图22)。

公共空间设计方面,对城市设计提出的理念和空间导则进行了实践。以交通组织和景观环境的优化提升作为专业融合、综合施治的重要抓手,从“以车优先”转变为“以人优先”,营造步行体验良好、街道活动丰富、体现本土特色的城市街道公共空间。细化道路交通系统,将交叉口类型、公共交通设施、慢行交通设施、停车设施、道路横断面形式进行优化和提升。消除局部门口违章占道台阶、占道电箱等“障碍”,提升步行空间和慢行系统连续性。优化全线的标识标牌设置,开展“多箱合集”、实现“多杆合一”,探索了北京街道设施集约化的实施方法。重点塑造了“雍和八景”文化景观节点,结合区域文化展示系统规划及周边人群活动评估,打造成为满足活动需求、具有文化认同的特色街道景观微空间(图23)。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图23 改造效果对比(左:改造前,右:改造后)

2  结语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在《城市的胜利》的引言部分指出,“我们如何更好地吸取城市带给我们的教训将决定我们的城市人群能否在一个可以称之为新的城市黄金时代里实现繁荣发展。”老城更新的城市设计,需要重新审视工作机制和方法,吸取了既往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在广泛的实践中总结提炼经验。崇雍大街的探索给出了六个方面建议:搭建专业协同平台,从瞎子摸象走向系统施治;整体把握街面街区,从涂脂抹粉走向标本兼治;综合研判功能定位,从千街一面走向因地制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闭门设计到共同缔造;构建长效管控机制,从大干快上走向谋定而动。

作为北京市街区更新的示范落地工程,崇雍大街落实了北京新总规及核心区控规的新要求,区别于历年实施的局部、专项、临时的整治措施,第一次采用了系统性提升、共同缔造的方式,体现了街区更新城市设计工作中的文化性、生活性、人民性,也体现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图24)。诚然,街区更新的理论体系、配套政策还未成型,在实施过程中难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阻力,然而正如总书记所说: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崇雍大街的设计与实施工作仍在持续推进中,项目组将继续实践北京老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高水平可持续治理的新方法,为我国老城更新、城市设计进行更多有益探索。

from clipboard

图24 崇雍大街生活场景


参考文献及资料:
[1]张松.转型发展格局中的城市复兴规划探讨*[J].上海城市规划,2013,(1):5-12.
[2]王凯:2020年后中国城镇化的趋势和特征,规划中国
[3]冯斐菲.北京历史街区微更新实践探讨[J].上海城市规划,2016,(5):26-30.
[4] 2018-08-10北京日报:推动从街巷整治走向街区更新 整体提升人居环境和城市品质.
[5]历史街景照片资料来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6]信令小区级人口数据(2016一周,30万条,地铁沿线).
[7]基于2017年电子地图数据分析.

from clipboard

引语

为贯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系列讲话重要精神,有效推进北京新版总规实施,深入落实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北京开启了“疏解整治促提升”等专项行动。在这一背景下,为擦亮首都历史文化“金名片”,推进北京文化中心建设,老城相关工作不断深入开展,工作重点也逐步从“街巷整治”走向“街区更新”。本文作为北京东城区崇雍大街街区更新项目系列文章的第二篇,重点介绍了中规院项目组推动文化引领、以人为本、系统施治、长效治理的理念实践,为老城街区更新与可持续治理提供了实践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