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相关内容梳理如下:
东平湖位于黄河下游宽河道向窄河道过渡的洼地,2009年国务院确定其为黄河流域唯一的重要蓄滞洪区。东平湖是山东省省内第二大淡水湖,也是泰安“国际旅游胜地”的重要支撑。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通过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蓄滞洪区统筹运用、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协调优化等措施,推动东平湖区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特编制《东平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
图左:省会经济圈发展结构判断及东平所在区位
图右:融入区域发展格局
图:东平湖在中原经济区和省会经济圈发展格局中的区位
《规划》框架目录如下:
总体定位:
黄河流域唯一的重要蓄滞洪区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输水通道
山东省生态安全的重要节点
山水圣人文化体验地
绿色发展的样板区
发展目标:
到2025年,东平湖水质稳定并不断向好,达到南水北调水质要求,入湖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
到2030年,生态系统服务质量持续增强,湖区洪水风险区和生态敏感区人口进一步向外疏解,湖区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
到2035年,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
到2050年,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湖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在完善湖区排涝系统方面,主要措施包括疏通湖区排水干渠的排涝通道,疏通湖东排水河排涝通道,加强低洼地区排涝泵站建设。
在岸线管控上,《规划》将东平湖滞洪区 81.93 公里的临水岸线,划分为岸线保护区、岸线保留区、岸线控制利用区三类功能区,进行差异化管控,保障岸线保护区和岸线保留区占比不低于90%。其中:
岸线保护区:主要是沿湖体生态保护红线的岸线,充分考虑防洪安全与生态环境保护要求。
岸线保留区:包括位于东平滨湖国家湿地公园但未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的岸线以及北侧出湖口两侧岸线,作为生态保护预留岸段。
岸线控制利用区:控制并逐渐减少其开发利用强度,禁止建设生产设施和影响防洪、河势、供水和生态的项目。
在建立高质量保护的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方面,《规划》主要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
(1)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优化自然保护地体系
(2)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优化耕地布局
(3)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和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
(4)明确全域规划分区及管制要求
湖区三条控制线图和国土空间用途分区图分别如下:
在加强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方面,《规划》提出构建“一湖、一洼、两带、多山、多链”湖区生态安全格局,推进湿地生态修复、矿山生态修复和生态林业建设。
在优化城乡居民点空间格局上,《规划》以疏解洪涝风险区、生态脆弱区人口和推动人口在空间上的适度集聚为目标,优化城乡居民点空间格局:
·构建了“一主两副多点,城湖联动发展”的城镇空间格局。
·重点促进滨湖重点城镇发展。打造州城+水浒城成为湖东副中心,引导湖东乡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州城+水浒城适度集聚;打造银山镇成为湖西副中心,引导湖西乡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现状零散布局的服装加工、食品加工、建材等企业向银山镇产业园区适度集聚。
·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逐村甄别村庄类型,对临湖村庄进行分类整治,对现状滨湖社区实施综合整治提升。
·有序开展防洪安居工程建设。
在产业发展方面,积极探索具有湖区特色的产业发展新路子,促进乡村振兴与湖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有效融合。具体措施包括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升级文化旅游产业、培育医养健康产业、推动工业集中绿色发展、引导湖区乡镇产业差异化发展。
在提升湖区环境品质上,重点提升交通通达能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市政保障水平、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在塑造美丽湖区特色风貌上,《规划》,以“浩瀚山水、精致栖居”为目标,构建了“一廊、两带、四区、多点”的景观风貌系统。其中:
一廊:即湖区北岸山湖湾景观风貌廊
两带:即黄河景观带和东平湖-大汶河景观带
四区:即建设 4 大主题特色区域
多点:塑造 10 处景观风貌节点
在与相关规划的衔接上,《规划》要求与省、泰安市和东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做好衔接;对湖区大型项目建设,要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组织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专家论证,确保符合专项规划和生态环保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