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概述
绿色节能减排一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话题之一。根据数据统计,我国交通领域的碳排放约占全行业领域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化,城市绿色低碳交通发展已成为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 绿色出行行动创建要求:从国家职能机构的政策动向来看,2019年交通部、公安部、住建部等十二部委联合发布了《绿色出行行动计划》并进行了官方解读。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交通部联合发布《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创建目标和重点任务,并建立了绿色出行指标。
图1-绿色出行行动创建的政策要求
• 国家交通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建设纲要》,重点提出绿色发展节约集约、低碳环保。2021年2月,中央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尽早达峰,降低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促进交通与自然和谐发展。
• 国家双碳目标的重要任务: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2021年各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多次响应“碳达峰、碳中和”的理念,并对各行业节能减碳工作计划做了部署。
图图2-2021年部分省市政府工作报告的双碳工作要求
为响应“碳达峰、碳中和”国家宣言,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支撑部委、行业、城市工作的开展。在丰富的绿色低碳规划工作的长期积累之上,近年来城市交通研究分院在国家标准编制、科研课题、应用项目等三个方面开展了系列工作。
02 标准编制:城市绿色出行标准
2019年由中规院牵头,联合北京交研院、上海城交院、深圳交研中心启动《城市绿色出行标准》编制工作。本次标准编制工作,目的是指导城市制定绿色出行实施方案、评估绿色出行工作的开展成效。明确了绿色水平评估、具体措施评估两类评估的综合方法和可靠性要求。
本项标准聚焦点在如何评估绿色出行、引导形成绿色行动措施两个方面。标准的核心内容形成4+15的体系,即从4大维度进行绿色出行发展水平评估,从15个具体方面的评估,来制定绿色出行措施指引。
• 在绿色出行发展水平评估方面,确定核心定量指标,强调衡量评估的客观性和直接性,制定了交通能源消耗水平、交通污染排放水平、绿色出行结构水平、城市空间组织集约度4类核心指标集。四类核心指标集中,强调各城市指标集的构建应兼顾一般性和独特性,同时基于指标本身的特点,区分规定性指标和参考性指标,每类指标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评估对象、指标集、指标获取方法、评估方式等。
图3-绿色出行发展水平评估核心指标集
• 在行动指引方面,主要涵盖5大方面,即促进居民集约出行、完善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加强绿色出行管理、推进绿色出行装备发展、构建绿色出行保障机制。促针对进居民集约出行水平。从促进城市职住平衡、推动城市公交导向型发展、构建社区生活圈三方面进行研究。同时,针对绿色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出行管理、绿色装备发展方面,也提出了具体的评估方法和行动措施指引。主要包括基础设施补短板、道路空间分配的绿色导向、新模式的规范和引导、强化需求源头控制、加快匹配基础设施等。
图4-行动指引主要准则与指标
03 科研课题
• 《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研究》
居住、就业与通勤支撑,影响着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是国土空间规划定期评估工作重点关注、持续跟踪的主题。通勤交通的轨道支撑能力、公交服务能力和慢行交通可达性决定了城市交通低碳集约化发展水平。2019-2020年连续开展《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研究》对国内主要城市的通勤特征进行研究,在研究报告中,幸福通勤、公交服务、轨道覆盖三个指标,充分反映了城市通勤交通方面的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就近职住可实现绿色慢行通勤,研究以5公里以内的通勤人口比重,作为城市职住平衡和通勤幸福的重要指标。通过对全国36个城市的对比可以看到,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大城市通勤幸福感较低,而Ⅱ型大城市(人口规模100万至300万人)则通勤幸福感更高。
图5-主要城市幸福通勤情况(2019年)
公交服务方面,以45分钟公交可达的通勤比例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该指标反映了当城市能以更短的公交出行时间实现通勤交通,居民则有更大的概率来替代高碳排放的小汽车出行,城市交通出行的绿色集约化水平就更高。
图6-主要城市45分钟公交可达通勤比例情况(2019年)
课题以轨道覆盖通勤的比例反映城市轨道对通勤的服务支撑能力,分析轨道布局与通勤需求存在空间匹配度,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重体现轨道线网对职住空间的支撑与契合程度。
• 《主要绿色技术的创新与集成实施机制》
主要绿色技术的创新与集成实施机制课题是由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发起,利用国合会中外创新合作网络,对全球正在提倡的主要绿色技术进行分类,重点聚焦于与绿色城镇化相关的创新技术,如城市建筑、水、能源、交通、土地与规划、食物等,在城市街区层面的综合集成应用,并将研究实施与制度机制。
城市交通领域研究从绿色交通工具、绿色交通设施、绿色交通管理与服务等三个维度,梳理和分析了全球的绿色交通创新技术,通过建立全生命周期、全成本的绿色交通技术评估体系,进一步筛选和评估,形成现阶段对我国切实可用的绿色交通技术推荐清单。
从经济和环境两个维度建立定量评价指标,根据低碳评估和财务评估,形成四个象限的矩阵评价,评价相关绿色交通技术的成熟度和可适用性。通过长名单—中名单—短名单逐级筛选出4-5项“十四五”期间的重点推广的绿色交通技术。
图7-绿色交通技术筛选与评估原则
• 《中国街区更新中的绿色节能技术应用研究》
课题由美国能源基金会(EFC)资助,根据中国气候发展目标、碳中和发展路径,对街区绿色更新发展的趋势情景、碳计量测算,提出相关发展策略、政策意见等。
课题从国家、城市、街区三个层次对绿色交通节能减排路径与技术的研究。在国家层面上,聚焦于国际世界交通碳中和发展的目标和行动路径;在城市层面上,重点研究国际典型大城市在交通低碳发展方面的定性和定量发展目标,以及绿色交通发展政策,为我国城市的节能减排计划提供了一定参考。
在街区层面上,针对案例街区的人口结构特征、交通出行特征,基于大数据和模型测算,形成街区交通碳计量的技术方法体系,并进行精确碳计量测算。明确了街区现状的出行特征和碳排放情况,有的放矢的提出交通低碳减排的路径和方法。从交通碳排的根源来看,交通碳排=周转量×单位周转量耗能×单位能耗碳排,进一步可将因素分为四大方面,从调控交通需求、优化运输结构、提高能效水平、改善能源结构四个维度,根据街区交通出行特征和发展态势,提出街区绿色交通技术的实践应用方法和政策建议。
图8-案例街区交通出行特征分析
图9-交通低碳减排路径与方法
04 应用实践项目
• 全国轨道城市TOD发展监测平台
本项目为全球环境基金(GEF)“可持续城市综合方式示范项目”中国子项目中的国家层面项目,与北京、天津、深圳、贵阳、宁波、南昌和石家庄等7个试点的城市层面项目构成“1+7”的组织模式。
多源数据、多维视角支撑城市轨道的综合性的评价。平台数据全面覆盖全国39个有轨城市的220余条线路和4100多个站点,从轨道与城市协同发展角度出发,从轨道基础设施、轨道运行、职住覆盖、土地开发、功能混合、便捷接驳、交通环境、居住成本、街区环境等共9大分析视角监测TOD发展。同时,大规模纳入栅格级职住、通勤OD数据,充分考虑轨道交通周边多方式交通衔接。全国TOD平台构建了“站点—廊道—城市”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了在城市、廊道、站点不同尺度下的差异性,实现对全国城市轨道TOD发展水平的定量化诊断评估与长期跟踪。
图10-全国轨道TOD平台指标体系与平台示例
全国TOD监测平台与城市级TOD平台之间建立了紧密联系。一方面具备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另一方面建立了数据、评估结果的共享机制。全国—城市双级平台的互联互动,城市级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指标评估反馈,全国级平台实现指标汇总与综合评价,使得不同城市间TOD发展水平横向对比成为可能,先进的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经验得到有效的传导。
图11-国家-城市两级TOD平台互动互联
• 石家庄TOD发展评估与监测平台
TOD强调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慢行交通设施,以降低对小汽车依赖,同时强调在站点周边土地用途混合性,围绕轨道站点满足大多数日常生活需求,以减少小汽车出行。TOD发展从降低出行需求和优化交通结构方面,实现对城市碳减排,促进城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通过平台建设,建立了从丰富的数据汇聚、到TOD分析、TOD评估、TOD规划决策的全流程工作服务。
图12-城市级TOD平台全流程
多源数据支撑丰富功能。该平台汇集了轨道AFC、栅格级职住/通勤OD、建筑、POI等10余类TOD核心大数据资源,提供了轨道客流、轨道职住/通勤OD覆盖、土地开发强度等丰富的TOD监测分析功能,实现了对石家庄TOD发展水平的定量化诊断评估与长期跟踪,并基于诊断评估系统提供了线路建设时序比选、站点潜力分析等进阶决策辅助功能。
“6+1”七大功能模块化组织。平台共提供六大维度视角的TOD监测分析模块,包含了13个子模块分析工具。依托各监测分析模块数据和内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共同支撑TOD综合评估与预测模块的实现。
图13-石家庄TOD平台功能模块示例
不仅关注轨道要素,更多的是关注城市与轨道的协同发展。在平台中建立了三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7个维度,16个分项来综合评价这个城市的站点级、线路级、城市级的TOD发展水平,可定期滚动更新数据与评估结果,实现城市自身的纵向对比,掌握城轨协同水平发展情况,客观评估投资收益。
• 城市绿色出行指标体系与平台建设
城市绿色出行指标体系与平台建设项目,在指标体系方面,从绿色出行的本质出发,通过初选,拟定指标体系分为三大类,共32个指标。通过定量化监测和评估,对城市绿色出行的设施供给、出行服务、方式选择和政策管理等各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首先,确定城市绿色出行评价指标、算法与评价方法,分区域摸清底数和差距,指引发展方向;其次,面向政府,开发绿色出行综合监测平台,为城市交通政策制定和实时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以服务公众为目标,为公众提供各种绿色交通方式的查询,绿色出行方案制定,绿色出行积分制度,等,为市民出行选择提供动态指导。
05 工作总结
第一是感知数字化。传统绿色交通规划工作,多依赖于定性认识、方向认识、经验认识,可能存在特征把握不足、方案落地性不强的问题。智慧感知和数字基础能力的提升,包括人的感知、交通的感知、设施的感知、城市的感知,使低碳绿色交通的特征,从不可见转变为可度量,实现了绿色低碳交通系统的监测与诊断。
第二是评价的标准化。对绿色交通与绿色出行,从由点—线的认知,转变为从局部—整体的认知。建立起了多维度、多视角的绿色出行与绿色交通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对轨道、公交等系统的绿色评价、对城市绿色出行的综合评价等各个方面。
第三是推演科学化。将交通模型、交通大数据技术融合,实现了从规划经验决策到智慧辅助决策的创新。对绿色交通系统建设和发展的规律与预期效果更有把握,加强了对绿色低碳交通的规划建设引导、方案的落地性。
第四是管理平台化。通过绿色交通监测与治理类型的综合平台系统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了绿色交通管理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