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绿色城市研究所的科研与实践探索
项目分类:
绿色低碳城市
项目简介

表1 绿色城市研究所绿色、低碳领域代表性课题和项目一览表

from clipboard


1

理论研究


围绕《意见》,绿色所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其中包括城乡建设理论体系、指标体系、技术体系、政策体系等直接发挥支撑作用的基础性、系统性的研究,也包括建筑领域碳达峰和碳中和实现路径研究(城市、住区部分)、十四五建设部科技规划(城市群和区域绿色发展重大专题)、绿色城乡规划学等相关领域研究。


from clipboard

图1 绿色所围绕《意见》开展的基础性系统化研究

from clipboard

图2 绿色所围绕《意见》开展的专项研究


1、《意见》的技术支撑工作

(1)为《意见》提供素材和要点

绿色所从2019年4月开始,参与《意见》的前期研究工作,配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定司围绕“绿色建筑和能源利用、绿色社区和城市更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绿色交通、文化传承和城市设计、韧性城市、智慧管理”七个领域邀请了多位专家,组织召开30余场讨论会,并就“绿色建筑、绿色社区、绿色交通、加强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开展城市修补更新、加强文化传承创新、推动创新智慧发展、建设韧性城市”十个方面开展了专题研究。


在意见编写的阶段,绿色所不断参与意见提纲的调整,承担部委托的《绿色城乡建设指标体系研究》和《绿色城市政策和技术体系研究》,参与2019年12月标定司组织的杭州、昆明、青岛、苏州等城市“绿色城市建设成效和问题”的调研。2020年参与标定司组织的《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研究报告》撰写工作,承担部委托的《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理论体系研究》。2021年完成《意见》评估报告最终稿,和《意见》共同上交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审查,并在《意见》发布之后,参与撰写意见解读,并开展绿色低碳指标体系的研究。


from clipboard

图3 绿色所配合《意见》开展的相关工作


(2)为《意见》第三方评估报告

《意见》评估报告是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组织多位专家撰写的,该评估报告从2019年11月开始编写,中间配合《意见》的不断修改,也相应对评估报告进行不断的调整,最终于2021年完成最终稿,和《意见》一起上交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该评估报告主要包括6部分内容:第1部分是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背景;第2部分是推动城乡建设一体化发展;第3部分是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方式;第4部分是创新工作方法;第5部分是实施意义;第6部分是评估结论。


(3)《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研究报告》

《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研究报告》是2020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定司委托开展的支撑《意见》的一项研究,该研究包括“城乡建设的成就与问题、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重大举措”三块内容。


(4)《绿色城市政策和技术体系研究》

《绿色城市政策和技术体系研究》是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定司委托开展的支撑《意见》的一项研究,提出我国的绿色城市政策体系应包括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国家层面的政策旨在明确全国绿色城市发展的宏观方向,地方层面的政策旨在因地制宜指导本地的绿色城市发展和建设。政策体系应覆盖绿色城市发展的各个重点领域,也应有相应的人才、财政、税收、金融、科技政策配套,形式上包括规划、政策文件、法律法规等多种类型。技术体系考虑到覆盖规建管的全流程,由绿色城市规划技术、绿色城市建设技术和绿色城市管理运维技术组成。


(5)《城市生态建设工作第三方评估试点研究》

201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开展《城市生态建设工作第三方评估试点研究》,目的是服务于生态文明大背景下城市治理工作的创新。课题初步构建了第三方评估体系,具体包括概念界定、评估范围、指标选取及构成、评估方式、评估机制等, 根据不同情景下的评估需求设定了多种类型指标,提出了基本型、全面型和特定型等多种评估方式。


2、城乡建设领域“双碳”目标技术支撑

(1)建筑领域碳达峰和碳中和实现路径研究

2021年,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长期研究项目《建筑领域碳达峰和碳中和实现路径研究》中,承担城市、住区部分研究工作。以城市为对象,以面向人民生活的物质空间规划、建设与运营为重点,基于多层次、多领域和全过程,研究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并明确关键指标和相应目标要求。


from clipboard

图4 绿色所参与《建筑领域碳达峰和碳中和实现路径研究》(城市、住区部分)的技术框架


(2)《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专项行动方案》技术支撑

城乡建设领域是在碳消费环节实现总量减少、效率提升、结构优化的主战场,是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环节。围绕分层次、分专项重点工作和关键指标等方面,为行动方案提供技术支撑。


绿色所提出,城乡建设领域“双碳”目标要协调“国民幸福指数提升”与“总碳排放量基本持平”之间的关系,实现“国民幸福指数提升与碳排放增长脱钩”。紧紧围绕“为人民群众建设美好幸福家园”的最终目标,重点聚焦“提高城乡营建水平、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合理控制人均城乡资源消耗、提升生活能效”等4个方面,关注“规划/设计、建设/更新、管理/运营”全周期,以及“能源使用、道路交通、供水、废弃物处理、建筑、自然生态与园林绿化”等6个领域。


from clipboard

图4 城乡建设领域“双碳”目标需要关注的一对关系、三个层次、六个领域

from clipboard

图5 城乡建设领域“双碳”目标的技术实现路径(1+6+1)


3、绿色城乡规划学研究

(1)概念和框架

“城乡绿色发展”目标,是指实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发展,实现生态、农业、城镇全空间的协同发展,过去、现在、未来全时段的持续发展,达到“经济共荣、政治共治、文化共兴、社会共享、生态共生”的“五共”目标。


“城乡绿色发展”目标,是指实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发展,实现生态、农业、城镇全空间的协同发展,过去、现在、未来全时段的持续发展,达到“经济共荣、政治共治、文化共兴、社会共享、生态共生”的“五共”目标。


from clipboard

图6 城乡绿色发展的全要素、全空间、全过程目标


“城乡绿色发展”内涵,是聚焦“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生态低冲击、环境低影响、资源低消耗、安全低风险”的发展方式,实现较高的综合效益。


from clipboard

图7 城乡绿色发展的狭义、中义、广义目标

from clipboard

图8 “生态低冲击、环境低影响、资源低消耗、安全低风险”具体阐释


城乡绿色发展的总体框架,包括空间、时间和体系三个维度,在空间维度上包括建筑、街区(乡村)、城市、区域、全球等五大层次,在时间维度上覆盖“规划/设计——建设/更新——管理/运营”的全周期过程,在体系维度上包括理论、法规、标准、评价、技术、示范等体系。


from clipboard

图9 城乡绿色发展总体框架


(2)理论体系

城乡绿色发展理论体系,以人居环境科学作为“理论基础”,以“整体、共生、适应、永续”作为“核心观念”,包含本体理论、支柱理论、外延理论三个层次。其中,本体理论是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的“城乡聚居理论”,支柱理论是体现“绿色”内涵的理论,包含“生态、资源、环境、安全”4个部分,外延理论是与城乡发展直接关联、具有“绿色”属性的理论,包含绿色经济、绿色治理、绿色文化、绿色社会4个部分。


from clipboard

图10 城乡绿色发展理论体系框架


(3)评价体系

城乡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可用于协助上级政府履行监督职责,或本级自我评估和完善,是城乡绿色发展量化和反馈的主要工具,也是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的重要手段。


以“目标层-系统层-指标层”为工作框架,在生态低冲击总目标下,设定森林和植被覆盖、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公园绿地等四个系统层;资源低消耗主要包括土地、水、能源等不同资源的消耗和使用效率,绿色建造和绿色生活也是体现资源低消耗的重要方面;环境低影响包括对土壤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等不同自然环境的影响;安全低风险涉及防洪排涝、安全避难、公共卫生等方面。


指标分为基本型、延伸型、特定型、鼓励性和一票否决型等不同类别,在综合考虑各系统层重要性的基础上进行权重赋值,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模型,在收集和调查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根据不同的研究和实践目标,开展总项、各分项的排名与解读,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的方式进行规律总结,对重要区域、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4)技术体系

绿色技术应用须遵循的原则规律:“绿色发展”的本质是主体适应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自适应,因此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做法,而是要尊重绿色发展的原则规律,方能实现真正的“绿色”,这些原则规律包括“四因制宜、自然做功、协同互促、包容和谐、高效循环、韧性健康”等。


from clipboard

图11 绿色技术应用须遵循的原则规律


绿色技术体系:从“生态、资源、环境、安全”四个维度,绿色技术可分为实现“整体系统最优的技术、生态低冲击的技术、资源低消耗的技术、环境低影响的技术和安全低风险的技术”。按照不同空间层次适用的技术,可分为区域和城市群绿色发展技术、城市绿色发展技术、乡村绿色发展技术、街区绿色发展技术、绿色建筑技术。按照不同系统适用的技术,可分为“土地利用、能源、固废、水系统、韧性、交通、绿地和开敞空间、生态修复”等技术板块。


from clipboard

图12 按照“生态、资源、环境、安全”四个维度归类的绿色技术

from clipboard

图13 城市形态引导和土地利用创新中的绿色技术


02

项目实践


1、南昌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大湖滨地区鸟类保护与生态修复

基于鄱阳湖鸟类栖息地承载力恶化的核心问题,重点修复与营建大湖滨鸟类生境。鄱阳湖作为长江流域乃至东亚最重要的候鸟栖息地,由于水利工程、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其水文条件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鸟类赖以生存的大湖消落带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均大为缩减,栖息地承载力恶化成为鄱阳湖鸟类生存的核心生态问题。因此,规划提出重塑鸟类栖息地生态功能,构建分别具备原生-次生-应急-招引四种生态功能的四类觅食地生境。


from clipboard

图14 大湖滨鸟类生境空间体系


原生的第一觅食地:鄱阳湖大湖湿地消落带。在鄱阳湖核心片区,通过卫星追踪数据识别鸟类活动范围,提出保护区扩区范围,整合现有多个保护区,统一设立鄱阳湖“国家公园”,打造国家级生态名片。


from clipboard

图15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整合扩区


次生的第二觅食地:湖滨地区堑秋湖。利用鄱阳湖十年禁渔期的条件,在湖滨十多个堑秋湖上借助矮堤和水闸,人工调节水位,模拟宜鸟的水面消落过程,恢复栖息地的生态质量,重建多样的次生水文生境,适应不同鸟类生存觅食需求。


from clipboard

图16 不同鸟类栖息地分布

from clipboard


图17 不同鸟类堑秋湖栖息地营造


应急的第三觅食地:滨湖鸟类友好农业带。通过鸟类的轨迹数据,识别鸟类在食物短缺时重点觅食的农田生境,以此为基础沿鄱阳湖构建5公里宽、50公里长的生态-农业复合空间,作为异常年份可容纳5万只鸟的备用应急觅食地,并提出增加高能量作物、减少冬季收割、控制农药使用、减少人口密度和人为活动等管制措施,实现农业生态化、宜鸟化。


from clipboard

图18 鸟类农业应急觅食空间


招引的第四觅食地:分散布局的鸟类湿地公园。选取面积大于5平方公里,具备良好改造条件的鱼塘或低洼地,根据代表鸟类对水深、植物、场地、食物的要求,进行针对性的鸟类湿地公园建设。以鸟类湿地公园为“踏脚石”,建设从鄱阳湖直达南昌城的三支鸟类廊道,再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盛景。


from clipboard

图19 鸟类湿地公园与引鸟入城廊道


2、中新天津生态城2008和2018年两版总体规划

绿色所参与了中新天津生态城2008和2018年两版生态城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探索了包括复合生态指标体系、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开发适应性评价、土地混合利用、固废资源化利用、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在内的多项绿色技术集成应用。


保护生态低冲击的自然生态环境。08版规划确立了“中心生态核—片区生态廊道—区域生态基底”连通一体的生态格局,形成“水库—漫滩湿地—河流—滩涂湿地—海水”的多级水生态网络。18版规划继续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保留入海口大面积生态湿地,加强滨海岸线资源保护,严格保护候鸟迁徙通道和觅食区域。十年来持续推进污染水体治理和盐碱地改良工程

营造资源低消耗的人工建成环境。生态城创造性地采取了指标体系指导总体规划编制和后期实施的城市开发模式。08版规划制定了“22+4”的生态城指标体系,涉及资源利用、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区域协调四个方面,18版规划对指标体系进行了优化升级。通过“先底后图”的规划方法,奠定了“一轴三心四片”的布局;采用“人车分离、各成网络”的理念,打造慢行为主的绿色交通;规划“细胞—邻里—片区”三级社区体系,建设邻里中心。


搭建资源低消耗、环境低影响、安全低风险的设施支撑体系。在能源方面,生态城全面推广绿色建筑,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和地源热泵技术,在城市中建设风电场,利用餐厨垃圾发展生物质能。在水资源方面,建立了以市政供水、雨水收集、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海水淡化为主体的水资源供应保障体系。在固废处理上,建立了中国第一套垃圾干湿分类的生活垃圾气力输送系统。


from clipboard

图20 中新天津生态城集成应用的多项绿色技术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图21 中新天津生态城集成应用的多项绿色技术


3、东平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

东平湖是黄河流域唯一的重要蓄滞洪区、南水北调东线一期的输水通道,也是40万湖区人民赖以为生的家园,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保障黄河防汛安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以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流域治理。协调上下游,建立大汶河流域生态流量调度制度,开展流域生态涵养林修复工程和河堤围坝护坡水土保持工程,加强沿线城市的工业点源污染控制、城镇污染控制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性的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在山体修复方面,规划提出遵循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采用削坡减载、裂隙封闭、场地平整、生态复绿、抚育更新、景观再造等综合措施。在水体修复方面,规划提出底泥清淤、菹草综合治理、发展生态渔业和环湖污水收集处理多措并举。在湿地修复方面,规划针对国家湿地公园和城市湿地公园功能上的差异,采取差异化的修复手段。


以防洪和水安全为前提,协调湖区各项功能。规划明确优先保障湖区的蓄滞洪和生态功能,通过人口疏解、产业转型、空间用途管制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来实现人口减量下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蓄滞洪、输水和生态等功能上的冲突,规划提出汛期保持低水位和充足库容应对防汛需要,在非汛期引黄入湖,进行生态补水。针对旅游业发展和通航功能对水安全埋下的隐患,规划对航运作业区、游船、沿湖宾馆酒店和景区景点在燃料使用、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方面提出了若干“清洁”要求。


基于洪水影响评价的人口城镇化和空间用途管制。结合洪水影响评价的结果,规划提出优先保障堤坝、分洪入湖通道、退水通道、排涝通道、防洪村台和撤退道路等用于防洪排涝的空间。滩区和蓄滞洪区内的乡镇严格实行土地利用和产业活动限制,结合新型城镇化,积极引导该区域人口外迁。


from clipboard

图22 泰山-东平湖山水林田湖草城生命共同体剖面

from clipboard

图23 东平湖身兼的多重功能

from clipboard

图24 东平湖周边山体修复前和修复后的对比照片


4、赣江中游(峡江库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专项规划

作为长江主要支流之一和江西省最大河流,赣江源起武夷山、汇于鄱阳湖、流入长江,是通山达湖的重要生态廊道。赣江中游地区以山为屏、以水为脉,集生态功能重要区、农业主产区和城镇建设密集区于一体,是重要的生态绿心、文化核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重心。


from clipboard

图25 赣江中游(峡江库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专项规划中的绿色技术应用集成


以鱼类和鸟类为重点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上下游水库联合调度、完善水库鱼道建设等方式,统筹水利设施生态、防洪、发电等综合功能,合理保障洄游鱼类全生命周期生态流量,同时加强河道采砂管控,恢复鱼类生境。通过划定鸟类保护区、构建鸟岛“洲链”等方式,营造深浅不一的水深、曲折蜿蜒的岸线和人为扰动较少的环境,为鸟类提供良好栖息地。


表2 峡江多年平均月流量与不同生命周期鱼类需水量对比(m3/s)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图26 鸟岛与岸线塑造示意图


引导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采取土地混合和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产业升级、绿色人文等技术方法,通过系统集成实现资源整合和节能减排,实现生态、社会与经济的协同。推动沿江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坚持“存量升级”与“增量培育”并重,对沿江产业结构进行调高、调绿、调优,形成产业集聚度高、技术新、竞争力强的“现代绿色产业走廊”。充分发挥滨江地区交通、景观优势,培育多层次的商业、休闲服务功能,实现滨江城镇由高速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高品质生活服务需要。构建多种选择、高质量、全覆盖的绿色交通网络,形成“1公里内步行,3公里内骑行,5公里内公交”可达的绿色出行方式。


from clipboard


图27 赣江中游地区产业布局优化图和示范工程规划示意图

from clipboard


图28 赣江中游地区水上交通系统规划图和永和客运码头规划平面布局图

from clipboard

图29 赣江中游地区滨江郊野绿道布局图

from clipboard

图30 滨江公园至进士文化园绿道平面示意图

from clipboard

图31 后河两岸绿道空间效果图和竖向设计图


营造生态化滨水空间环境。识别“三山雁列、一水串城”区域总体生态格局,构建生态阻力面模型,形成山、水、田、城相互交融的“一带、三廊、四区”生态空间格局。识别城市生态斑块,保护和梳理自然山体、河流水系、湿地、景观道路等城市重要生态景观要素,以“通气、通景、通游、通络”为目标,串联生态斑块及山水景观空间,营造显山露水的滨水空间格局。以构建自然学习景观、促进生物生境复育、配置海绵措施、岸线生态化改造为抓手,打造生态友好、功能复合的滨水空间。


from clipboard

图32 区域生态格局和赣江中游地区生态格局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图33 滨江沿岸建设控制示意图


以水为重点推动沿江环境综合整治。通过控源截污等全过程管控手段,实现赣江水环境综合整治目标,包括控制城镇污染源头排放和污水产生量、沿江三公里范围内的零散工业企业识别与整治、加强农村分散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收集处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不同方面。


表3 污水处理分类指引

from clipbo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