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
项目分类:
绿色低碳城市
项目简介

一、中新天津生态城概况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市。2007年,中新两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建设和谐社会、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在中新成功合作开发苏州工业园区基础上进一步开辟两国互利合作形式、深化合作层次,中方积极呼应新方动议,迅速启动项目选址和商务谈判,半年后,生态城项目正式落户天津滨海新区,占地面积约31平方公里。2008年,中新两国专家团队联合编制了具有实施意义的生态城市总体规划(以下简称“08版总体规划”)。2013年底,滨海旅游区和中心渔港经济区并入中新天津生态城管辖范围,天津生态城管辖范围增长至约150平方公里。2018年,生态城完成了总体规划的修编提升,形成了以“生态为纲、产城融合、绿色宜居、以人为本”为特征的新版总体规划(以下简称“18版总体规划”)。

天津生态城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它是一个广泛运用可持续发展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的开创性、探索性、试验性城市,是一个致力于以攀登生态城市高峰、打造生态城市典范、树立生态城市标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目标的城市,是一个覆盖经济、社会、环境各个方面和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的全要素城市,是一个以实现城市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是第一个采取国际合作形式开发建设的较大规模的城市,是在盐碱荒滩上从零起步、从头开始从而更好发挥样板作用的城市。


from clipboard

图1 天津生态城绿色发展技术框架


二、保护生态低冲击的自然生态环境

规划引领、构建生态格局

2008年第一轮规划中,结合蓟运河故道、污水库、高尔夫球场等规划范围内自然要素,和“大黄堡-七里海湿地连绵区”等区域自然本地资源,建立“中心生态核—片区生态廊道—区域生态基底”连通一体的生态格局,构建“一岛、三水、六廊”的生态空间结构,形成“水库—漫滩湿地—河流—滩涂湿地—海水”的多级水生态网络。在故道河和清净湖围合的区域建设生态城的开敞绿色核心——生态岛;在生态岛西南侧,将原3平方公里的工业污水库进行整治,成为今天的静湖。以静湖、蓟运河和故道河三大水系为骨干,规划建设惠风溪、甘露溪、吟风林、琥珀溪、白鹭洲及鹦鹉洲六条以人工水体和绿化为主的生态廊道,形成内部相联、外部相通的生态网络。

2016年生态城扩区以后,延续合作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先底后图的规划方法和生态空间塑造、湿地保护等经验。继续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加强对区域性生态廊道、鸟类栖息地和河流水系的保护,保留入海口大面积生态湿地,确保生态系统有机衔接,形成区域一体化的生态格局,实现湿地净损失为零。加强滨海岸线资源保护,严格保护候鸟迁徙通道和觅食区域,严控周边的城市建设和开发,规划建设滨海新区遗鸥公园,打造生态城独具一格的“生态名片”;以静湖、故道河、南湾、贝壳堤等水系为依托,规划多级生态廊道,构建复合生态系统。规划建设东堤公园、南堤滨海步道、海堤公园、生态谷等线性绿色廊道,串联城市公园和社区绿地,形成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建立健康的水循环体系,结合现状水系和人工河道,形成由自然建构循环生态水系、人工强化循环生态水系和自循环景观水系组成的多级水循环系统。


 from clipboard

图2 2008版总规中的生态格局示意(左)与用地布局规划(右)


推进生态修复工程

治污为先,修复历史污染场地

生态城起步于环境恶劣的盐碱荒滩,十年来始终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建设中修复、在发展中优化的思路,治理了积存40年工业污染的“污水库”,形成了历史积存污染水体综合治理方案,获得50余项中国国家级专利,闯出了一条国际领先的污染场地治理新路。生态城污染场地治理方案已在雄安新区白洋淀、河北省安新县唐河、山东省沂水县沂河、湖南省株洲市清水塘、天津市临港大沽排污河、浙江省玉环市等地的污染治理上得到推广复制。



from clipboard

图 3 生态城污水库原貌       图4 治理后的污水库变为静湖


以土壤改良、植物群落为重点,强化生态环境再造

探索盐碱地改良路径,丰富植物群落。不同于传统盐碱地改良主要采用“客土”绿化方式,生态城探索实践出“物理—化学—生态”相结合的综合改良及植被构建技术,并获得中国国家级发明专利。生态城8.7万平方米城门景观的绿化全部采用盐碱地绿化新技术——节水型盐碱滩地物理化学生态综合改善及植被构建技术,昔日盐池、虾池连片的盐碱地如今已成为活力焕发的生态绿洲。同时,生态城分期分批逐步丰富植物品种,根据土壤含盐量降低的情况,按植物对盐碱地的适应程度增加植物种类,充分发挥植物的自然美,丰富景观层次,完善植物群落结构。


from clipboard

图5 环境再造的地貌对比


构建生态微环境

生态城区域内完整保留湿地和水系,预留鸟类栖息地,实施水生态修复和土壤改良,构建便捷的城市户外休憩体系,建立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生态环境,陆续建成生态岛、生态谷、生态廊道、滨水景观、主题公园、街角绿化等,积累了丰富的盐滩生态构建的经验。永定洲公园、生态谷公园、动漫公园等三大公园“串联成线”;蓟运河故道、惠风溪生态廊道、印象海堤公园、贝壳堤湿地公园等四大滨水绿化景观形成规模,成为市民文化休闲娱乐健身理想之地。正在建设的城市级公园——中新友好花园将成为生态城的和“城市客厅”。中新友好花园遵循可持续发展、生态恢复、物种驯化和湿地保护理念,以集群的温室和内部花园为核心,构建相对集中的空间,创造生态城特色景观,作为生态城居民文化、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


三、营造资源低消耗的人工建成环境

以体现复合生态观的指标体系为引领

生态城创造性地采取了指标体系指导总体规划编制和后期实施的城市开发模式。这一模式在中国多地得到复制推广。2008年制定的生态城指标体系包括资源利用、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区域协调四个方面,共22项控制性量化指标和4项引导性指标,体现了人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复合生态观。同时,生态城将26项指标分解为具体任务,并落实到责任部门、建设管理环节、土地空间上,形成了指标落实的路线图和施工图。2018年,生态城对标中外先进生态城市实施了指标体系优化升级,指标数量由“22+4”升级为“30+6”,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发展需要。生态城标准化建设实践得到国际标准化组织高度认可,2017年授予生态城ISO/TC268城市可持续发展管理标准体系ISO37101/37104国际试点城市。


以资源承载力和建设适宜性为前提

2008年总体规划编制中,采用了“先底后图”的规划方法,首先根据生态结构完整性和用地适宜性的标准划定禁建、限建、适建、已建的区域,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建设用地布局。按照生态优先理念,总体规划编制首先选择“做减法”。根据生态敏感性分析和建设适宜性评价,先划定了需要重点保护和加强控制的区域,包括自然湿地、缓冲区以及河道两侧区域范围,剩余的部分作为生态城的建设区域。通过划定禁建、限建、适建、已建区域的范围,在保护区域生态的同时限制了城市的发展边界。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硬约束,划定生态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形成总规编制的基础。


from clipboard

图6 各类建设适宜性评价


绿色交通出行方式主导

为促进节能减碳目标的实现,塑造以人为本的社区组织结构和公共空间环境,生态城提出以“长距离轨道交通+短距离慢行交通”为主导的绿色交通出行方式。按照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TOD),围绕轨道交通站点确定了“一轴、三心、五片”的城镇空间结构。同时,生态城的路网结构突破传统的快、主、次、支四级模式,分为双向6车道的干路和双向4车道的支路两级。为了鼓励慢行交通,生态城总体规划采用了富于特色的“路网—绿道”双棋盘格局,400米×400米的机动车路网与400米×400米的绿道系统相互间隔,将街区再次分割成200米×200米的小街坊,实现了小街区密路网的空间布局,创造了人车分流的空间体验。规划还强化了公交系统、慢行系统的无缝接驳。


from clipboard

图7 生态城交通组织模式示意


体现生成整体论的三级生态社区体系

借鉴新加坡“小区—邻里—市镇”的组屋规划经验,规划了“细胞—邻里—片区”的三级社区体系,其中“细胞”(基层社区)是居住地块的基本单元,开发商以其为单位进行开发建设,并按要求配备一定量的小区级商业施设,注重服务半径的均等化和服务功能的多样化。“邻里”(居住社区)参考新加坡邻里中心和民众俱乐部的建设理念,统一规划建设一站式、综合化的社区中心,配置政府管理服务和居民生活设施,具有休闲运动、医疗服务、餐饮娱乐等功能,强调设计的人性化和不同功能之间的相互融合。“片区”由4到5个“邻里”组成,结合场地灵活布置。拥有更加完善、便捷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并引入大型商业综合体和高档商务文娱设施。


from clipboard

图8 “细胞—邻里—片区”三级居住体系


四、搭建资源低消耗、环境低影响、安全低风险的设施支撑体系

可再生能源利用

按照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达到20%的目标,在节约能源的基础上,生态城基于区域可再生能源禀赋,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一是全面全面推进区域节能降耗,以绿色建筑为抓手,全面实施四步节能,降低采暖能耗。率先实现所有居住小区计量供热收费,约80%以上居民实现节能降费;所有住宅建筑配备太阳能热水系统。二是合理开发利用新型能源,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2017年新能源发电1432万千瓦时。大力推广地源热泵技术,采用土壤源热泵、深层地热热泵、污水源热泵、淡化海水源热泵等热泵技术,充分利用各类地热资源。截至2017年年底,已建设土壤源热泵项目25个,应用建筑面积99万平方米。积极开发风能资源。突破常规风电场建设及运行模式,选址在城市中,建成蓟运河口风电场项目。充分利用生物质能。利用餐厨垃圾发展生物质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三是建设智慧能源管理平台,生态城先后被国家和天津市列入“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区”、“智能电网创新示范区”、“城市能源互联网综合示范区”。生态城积极探索基于能源大数据的城市管理模式,率先建设包含可再生能源和常规能源,能源供应和消耗,定期更新的能源管理平台,实现能源数据的自动采集、监测、管理及调配,实现能源管理的可视化和预警,实现能源系统一体化运作和集中管理,对生态城组织能源供应、调配及节能,实现供需平衡、降低能源成本发挥了重要作用。

非传统水资源利用

按照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达到50%的要求,生态城结合自身禀赋条件,坚持“开源”“节流”理念,以非传统水资源利用和控制用水总量为重点,按照“生态并举、节水优先、多源开发、循环利用、分质供水、优化配置”的水资源利用原则,借鉴新加坡水资源利用经验,建立了以市政供水、雨水收集、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海水淡化为主体的水资源供应保障体系,核定各种水源供给额度,控制管网漏损率,全面推广节水设施和器具,实施分质供水。截至2017年年底,生态城污水处理率达到100%,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达到59.64%,地表水水质达到四类水体标准,为缓解北方地区缺水问题做出了有益探索,2016年获批中国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固废资源处置利用

2009年5月,生态城建立了中国第一套垃圾干湿分类的生活垃圾气力输送系统,包括相互独立的4套子系统,每套系统都包含公共管网、中央收集站及物业管网三部分。目前,垃圾气力输送系统已覆盖生态城南部片区约5.6平方千米,11个街区,35个生态细胞,服务人口10万人,总设计输送能力为87.2吨/日,总投资3.47亿元。

海绵城市建设

生态城建设之初,就充分借鉴新加坡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和水资源利用的先进经验,健全排水防涝体系,构建雨水利用及生态安全格局,并通过低影响开发、水系补水换水、水体循环、生态湿地处理等措施,加强海绵城市建设。2016年4月,天津市入选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生态城是两个试点片区之一。


四、小结

面向未来,中新天津生态城正在经历从“浅绿”走向“深绿”的过程,“生态城”已经成为这个区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图景,正朝着人文、绿色、宜居、活力、和谐、智慧的发展方向,建设成为人们理想的栖居家园。

中规院主要编制人员:杨保军、孔彦鸿、董珂、王召森、鞠德东、黎晴、桂萍、王巍巍、刘继华、张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