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在刘琳的指导下,迄今,万涧村回味乡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有百余户村民以房屋、土地、山林和现金入股。合作社带动村民复垦全村1/3的废耕土地,发展生态农业,推出了生态金丝皇菊、逢上野茶等十余种生态农产品;合作社筹资支持闲置传统建筑流转并参与修缮改造,将濒临倒塌的老屋改造为青年旅舍、公益书屋、民俗博物馆和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仅2020年,回味乡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实现了年度营收八十余万元,成为带动村民致富的中坚力量。
合作社大力发展的生态农业
合作社自主运营的青年旅舍
02
-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石-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在刘琳的不懈努力之下,万涧村50余位在村妇女于2020年自发成立了安徽省第一家村级妇女公益组织——涧行者乡村服务发展中心。涧行者乡村中心设有儿童、老人、妇女、文化四个发展事业部,分别承担不同领域的村落社区公益工作。万涧村妇女们前往河南周山村、阜阳南塘村等地交流学习,接受餐饮培训、财务培训,学习慈善法和公益组织管理技能,还成立了广场舞队、腰鼓队、乡村KTV兴趣小组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活动。涧行者理事长荣获潜山市乡村振兴巾帼带头人,副秘书长杨积霞荣获安徽省首批“乡村文化带头人”。
同样是在她的助力下,万涧的儿童公益事业也获得长足发展。儿童公益项目“萤萤公益书屋陪读计划”吸引了百余位致力于乡村教育的青年来村开展陪读活动,荣获“2020年度潜山市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称号。
公司2019年与同济大学李斌教授研究室联合开展积极老龄化路径探索;2020年与中国香港陈张敏聪夫人慈善基金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开展战略合作,尝试在建筑活化、文化传承、积极银龄和社区发展四个方向进行为期三年的合作。为了促成这些合作项目,刘琳时常在万涧、县城、省城之间辗转。工作虽然辛苦疲惫,但她总是村里孩子们眼中亲切善良的“琳姐”,是村民赞不绝口朝气蓬勃的“巧姑娘”。
刘琳带领村民外出交流学习
中规院党费援建的“萤萤公益书屋”
03
-乡村振兴,文化是底蕴-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传统村落保护试点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刘琳心心念念之事。万涧村是第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历史人文底蕴丰厚,百年古戏楼、百年老屋至今保存完好,黄梅戏、竹制花灯、舞狮子等民俗传统也可溯源,但在快速城镇化的冲击之下,村落传统文化日渐式微,村民的文化自信亟待提振。
为此,在刘琳的倡议下,涧行者乡村服务发展中心孵化了黄梅戏兴趣小组、腰鼓队等文化“小分队”,村中酷爱写诗歌的村民还成立诗歌兴趣小组。2020年春节,刘琳策划了以“振兴乡村梦,幸福万涧年”为主题的首届“村晚”。虽然由于疫情原因,晚会改为线上方式举办,却让更多响应国家号召就地过年的外出务工人员切实感受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村民们慢慢重新拾起了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民俗的兴趣和信心。
2020年“振兴乡村梦,幸福万涧年”首届村晚海报
04
-乡村振兴,宣传是力量-
为了更好地促进村民交流,也将万涧的声音传递到全国各地。刘琳创建了“回味乡愁”微信公众号,将合作社及涧行者的动态及时发布,也通过公众号平台链接村落外部资源。迄今为止,公众号已经发布150余篇原创推文,累计获得超百万阅读量,成为万涧村宣传推广的重要渠道。
“传统村落保护暨乡村振兴——潜山·北京两地论坛”的如期召开更是每年的重头戏,2021年第三届两地论坛邀请了来自规划、建筑、社会学、公益传播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社会人士,共同探讨新时代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此外,刘琳还参与了央视农业农村频道的“印象乡村”、“三农群英汇”等节目,宣传乡村振兴中的“青年力”,讲述青年在乡村中奋斗的故事。
第三届传统村落保护暨乡村振兴——潜山·北京两地论坛会议现场
如今,刘琳的同行者越来越多。2021年,北京大学社会工作硕士张楚苑加入驻村团队;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控股的中北规划设计(潜山)乡村振兴有限公司的工程设计和创新运营两个业务版块也正式组建成立;杨洋、唐博、陈雪梅、韩海燕、杨英、夏世明、杨晋诚、孙艺鸣等来自全国不同地方、不同高校的青年汇聚潜山。
刘琳、张楚苑和村里孩子们筹备母亲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