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六盘水市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全过程技术咨询项目
项目分类:
城市安全与基础设施类
项目简介

一、项目背景

三池三湖六盘水,千岩万壑一凉都。六盘水市坐落于贵州西部乌蒙山区,地处滇、黔两省结合部,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名字带水的城市;也是一座“以水为脉、水清则城美”的城市,无论是“三线”建设时期的项目布局,还是如今“两山夹一河”的城市结构,无不彰显着整个城市与水的密切联系;更是一座“因水而忧、以水为患”的城市,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水城河——六盘水赖以为生的母亲河遭到了污染,水环境质量日趋下降,昔日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已经彻底变成了臭水沟、垃圾堆,民众对此怨声载道,也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成为六盘水转型发展的“心头之患”。


from clipboard

六盘水“两山夹一河”城市结构

from clipboard

治理前“水城河”实景照片


2019年4月,在中规院的全程技术支持下,六盘水市经过竞争性评审,成为国家第二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获得中央财政奖补资金4亿元,为这座城市水生态环境全面提升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二、核心问题

在“示范城市”的加持下,六盘水市黑臭水体治理面临着“解决问题+示范引领”的双重需求,其独具的“处在转型发展瓶颈期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人居环境改善需求强的欠发达中小城市、城市水系统亟待升级的国家级示范城市”的三大特征,更决定了其城水水环境治理体系面临问题的代表性、特殊性、复杂性。

(一)代表性:欠发达地区,城市排水系统短板突出

六盘水地处云贵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基础设施投入长期缺口较大,尤其是排水系统短板突出,雨、污水管网覆盖比例低,管网空白区占中心城区比例超过10%,合流制比例达到42%,合流制溢流污染问题和分流制区域的污水直排问题并存,部分污水厂的处理标准依然为一级B,导致城市建成区2条主要河流水城河、双水河均为黑臭水体。

(二)特殊性:喀斯特地区,排水系统与清水系统耦合

六盘水所在区域是我国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区,普遍存在的地下多溶洞伏流、地下水与地表水交换强烈、大量清水进入排水系统等鲜明特点,城市排水系统与清水系统耦合,排洪沟成为了清水、雨水、污水混流通道,清污混流问题突出,导致排水系统效能低下,污水厂进水BOD浓度常年低于40mg/L(雨季BOD约为20mg/L,接近污水厂排水标准),污水处理系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三)复杂性:已实施两轮的水环境治理,部分项目“走弯路”,反而增加了下一步治理的难度

在成为示范城市之前,六盘水市刚刚完成了先后两轮的黑臭水体治理,由于缺乏系统谋划,采取的是“大截排”等简单粗暴的建设方式,将沿河雨污排口全部截留,并实施了河道硬化,导致建设项目不仅未有效解决已有问题,反而增加了下一步治理的难度。在示范城市建设中,如何最大化利用已实施项目,成为制定建设方案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项目思路与主要内容

除了排水设施欠账多、问题多、短板突出等现实问题,六盘水市更面临着示范周期短、建设任务重、考核标准高等多重挑战。在此背景下,六盘水市委托中规院开展“系统化实施方案+伴随式技术咨询服务”的“1+1”技术咨询服务,以“系统服务+协同管理”为目标,开展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工作。

(一)明确三大目标

围绕六盘水市黑臭水体治理建设需求和核心问题,结合示范城市考核要求,项目组提出了“全系统治理——混合型排水体制区域污水提质增效典范、全方位推进——海绵城市与黑臭水体治理协同推进示范、全社会参与——基于立法保障的黑臭水体治理长效机制”等三大示范目标,构建了以污水提质增效为核心,融合海绵城市建设、河道生态修复的“1+2”任务体系,并为六盘水市“量身定制”了三大建设模式。


from clipboard

项目技术路线图


(二)确定三大模式

一是污水提质增效“四步走”。

先摸清问题,后解决问题。提出首先开展覆盖六盘水中心城区的管网详查和诊断工作,全面查清现有排水管网存在问题,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造方案奠定基础。

先重点问题,后次要问题。充分考虑示范城市建设周期和考核目标,提出优先解决当前排水系统中存在直排口、管网空白区、合流制溢流污染等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开展重点片区混错接改造等。

先清污分流,后雨污分流。针对“喀斯特地区”普遍存在的地下多溶洞伏流、地下水与地表水交换强烈、大量清水进入排水系统等特点与问题,提出“先清污分流、后雨污分流”的建设策略,明确了“挤清水”作为示范期建设重点、远期视情况开展雨污分流的技术方案。

先主干管网,后支干管网。针对六盘水市排水系统短板较多的特点,提出了“先主干管网,后支干管网”的改造策略,并结合管网详查和水质监测数据,建立管网评估方法,精准识别“瓶颈管”,制定针对性改造方案,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二是海绵城市建设“三协同”。

结合城市降雨径流污染控制需要,按照“以海绵城市理念治理黑臭水体”的要求,结合六盘水市城市建设时序和项目安排,提出了“嵌入式”建设模式,并最终形成海绵城市建设“三协同”推进策略,分别为与老旧小区改造协同推进、与黑臭水体治理样板段打造协同推进、与重点项目建设(水钢排洪沟改造、九洞桥污水厂提标改造、水钢污水厂新建等)协同推进,以实现有机融合、统筹推进,系统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三是河道生态修复“两提升”。

鉴于水城河、双水河河道岸线大部分已为硬化、渠化状态,提出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生态修复:一是将再生水作为补水水源实施生态补水工程,提升河道流动性;二是通过清淤和岸线生态化改造,提升河道生态功能。此外,为全面提升城市水环境,结合现状问题,除黑臭水体外,亦对中心城区范围内凤池园、水城古镇景观河道、卡达凯斯人工湖、明湖湿地等重要水体提出了生态修复方案和建设要求。

按照上述治理思路,充分考虑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和项目实施方式,对其中相关性较强的项目进行整合和打包,共梳理出涉及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清污分流改造、排水管网改造、海绵城市建设、水体生态修复、再生水利用、能力建设等7大类17项建设项目,形成六盘水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作战蓝图”,涉及总投资约12.54亿元。


from clipboard

项目库分布图


四、项目创新

(一)针对黑臭水体治理,创新性采用了“系统化实施方案+伴随式技术咨询服务”的“1+1”技术模式

针对“十三五”以来多数城市在黑臭水体治理中存在的项目科学性、系统性不足等问题,创新性的采用“系统化实施方案+伴随式技术咨询服务”的“1+1”技术模式,通过编制系统化实施方案,实现“定目标、定思路、定项目”,通过伴随式技术咨询服务,扎根现场承担治理工作“总工”角色,协助地方政府对项目实施进行把控,定期到项目施工现场进行督查,对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技术协调和把关,对施工现场不符合要求的做法出具整改意见,确保项目建设效果,并根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对系统化实施方案进行“动态维护”,确保如期实现建设目标。

(二)针对排水管网改造,创新性提出了适用于管网问题突出城市的“四先四后”建设模式

针对多数城市在排水管网改造中由于重点不明、思路不清、本末倒置导致的改造后污水厂进水浓度“不升反降”、“水不臭了但是雨天淹了”等问题,创新性提出了“先摸清问题、后解决问题,先重点问题、后次要问题,先清污分流、后雨污分流,先主干管网、后支干管网”的“四先四后”建设模式,为排水管网科学、合理、有序改造提供了技术范本,为我国众多管网问题突出的城市提供了极具实践价值的参考案例。

(三)针对喀斯特地区,创新性总结了“上截 中引 下疏”的清污分流模式

针对西南喀斯特地区普遍存在的清污混流、污水厂进水浓度低等问题,结合喀斯特地区地形地貌特征,提出了“上游截山洪、中游引清入河、下游疏通改造排洪沟”的清污分流技术模式,破解了“清水、雨水、污水”混流问题,显著提高了城市排水系统效能。


from clipboard

排洪沟“清污分流改造”方案示意图


五、项目成效

(一)建设成效:黑臭消除、浓度提升、人居环境改善

在2年多的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中,项目组提出的17项建设项目全部得到实施(项目落地率:100%)。项目实施后,六盘水市城市建成区内2条黑臭水体彻底消除,城市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美好景象;城市排水系统效能显著提升,污水厂进水BOD浓度提升50%以上。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水城河治理前后效果对比图


(二)形成水环境治理的“六盘水模式”:“四强化、四构建”长效模式

在示范城市验收前,项目组结合在六盘水驻场工作近千日的实践经验,总结形成了“强化高位推进、构建整体联动的组织工作体系,强化技术支撑、构建全面覆盖的技术保障体系,强化建管结合、构建全面监管的建设管控体系,强化多元投入、构建稳定有力的资金保障体系”的水环境治理“全社会参与——基于立法保障的黑臭水体治理‘四强化、四构建’长效模式”,作为典型案例得到《贵州改革情况交流》、《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等官方媒体刊发,在西南喀斯特地区实现示范、推广和应用,取得良好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