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TOD中国实践丨TOD国家监测评估平台建设探索(下篇)
项目分类:
智慧城市与信息化类(含城市体检)
项目简介

引 言

该项目为全球环境基金(GEF)“可持续城市综合方式示范项目”中国子项目中的国家层面项目,与北京、天津、深圳、贵阳、宁波、南昌和石家庄等7个试点城市层面项目构成“1+7”的组织模式。在上篇中详细介绍了项目组织与管理机制、平台主要功能与特点,本篇主要介绍国家TOD监测平台对全国轨道城市TOD发展的评估分析内容。


01TOD监测评估目的与基础

1.1 TOD监测评估目的

轨道城市是指轨道交通与城市良好协同发展的城市,反映了城市轨道交通的高品质建设。围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提供充分的城市服务、优质的配套设施,并发挥良性的城市带动作用。从近年轨道交通的建设实施效果来看,部分有轨道的城市尚不能称为“轨道城市”,部分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存在客流强度不高、营运严重亏损等系列问题。

城市与轨道协同发展,需轨道系统覆盖更多的职住人口和通勤出行,为居民提供可获取性高的快速出行服务,对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土地增量开发、存量更新起到良性引领带动作用。同时,轨道站周边应具备更完善的配套设施和更理想的城市服务,拥有更高品质的慢行环境、更适宜的街区尺度、更便捷的多交通方式接驳换乘服务,使城市轨道与城市空间、城市活动、城市服务融合促进,形成城市与轨道协同发展的格局。

因此,为实现对全国城市轨道交通TOD发展水平的监测评估,需要多维度地评估和分析城市轨道建设发展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从而为促进轨道交通系统与城市协同发展提供指标体系和研判基础。


from clipboard

城轨协同发展理念

1.2 评估数据基础

关注轨道,更关注城轨协同。多源数据、多维视角支撑城市轨道的综合性的评价。平台数据全面覆盖全国39个有轨城市,从轨道与城市协同发展角度出发,除轨道基础设施和轨道运行视角外,从职住、出行、用地、功能、居住成本等共9大分析视角监测TOD发展。同时,首次大规模纳入栅格级职住、通勤OD数据,相比传统居民出行调查数据样本量更大、粒度更小。充分考虑轨道交通周边多方式交通衔接,共具备11大类的数据,实现了对全国城市轨道TOD发展水平的定量化诊断评估与长期跟踪。


from clipboard

TOD平台评估数据基础

from clipboard

轨道基础设施数据示例


02全国轨道线站级关键指标评估与分析

全国TOD平台构建了“站点—廊道—城市”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了在城市、廊道、站点不同尺度下的差异性。在评价指标选取方面,针对站点级、廊道级的评估与分析,关注城轨协同发展关系,从轨道运行、土地开发、功能混合、职住通勤服务、环境等9个角度设计指标。

2.1 职住密度评估分析

高职住密度站点高度集中于广、深、渝。其中,广州妇儿中心、花城大道、岗顶、珠江新城站位列全国轨道站点前4位,站点最高职住密度约9.1万人/km2;重庆南坪、较场口、观音桥等5站点进入前25位,反映出相应城市人口高密度、高强度集中的城市特征。

七个示范城市中,深圳最高职住站点为华强南站(8.1万人/km2,6位),其次为燕南站(7.8万人/km2,9位)。贵阳中山西路站(7.4万人/km2)位列11位。全国站点职住密度top400(约10%)中,深圳占比18.5%,全国居首,其他示范城市占比均较低。


from clipboard

全国轨道站点职住密度情况


高职住密度线路城市分布相对均衡。其中,全国轨道职住密度最高线路为广州APM线,线路平均职住密度约5.8万人/km2,其次为重庆5号线南段、广州1号线等。

职住密度前100的轨道线路中,上海占比最高13%,其次为深圳10%、北京9%。上海、北京仅有1条线路进入前30位,而前100线路占比较高,反映了上海、北京城市面积大、线路数量较多,职住密度分布受网络均匀性影响。


from clipboard

全国轨道线路职住密度情况


2.2 通勤覆盖强度评估分析

通勤OD覆盖强度是指出行起终点两端均位于轨道站点800m半径范围内的通勤出行量,与站点800m覆盖面积的比值。该指标反映了城市轨道系统对通勤交通的支撑能力,体现了轨道廊道与城市客流走廊的契合程度,是TOD发展的关键指标之一。

广州、深圳轨道交通的通勤覆盖特征优势明显。从轨道站点通勤覆盖强度指标来看,通勤强度前36位站点全部位于广州(16个)、深圳(20个),其中深圳华强南站、广州妇儿中心站分别达到6.5和6.4万人/km2。此外,重庆较场口、观音桥等站、上海人民广场、南京东路等站通勤强度较高。通勤强度前400位的站点中,深圳占25%,上海占21%,广州17.5%,在4个一线城市中,北京高强度站点相对较少,其他城市相对比例均较低。

from clipboard

全国轨道站点通勤强度情况


全国轨道线路中,通勤覆盖强度最高线路为广州APM线,达到约4万人次/km2;其次为广州1号线、深圳地铁10号线。七个示范城市线路中,南昌地铁3号线、北京地铁2号线通勤覆盖强度较高,约1.4万人次/km2。通勤强度前100线路中,上海14%、北京12%,深圳10%、广州9%,一线城市线路通勤强度相对明显。


from clipboard

全国轨道线路通勤强度情况


2.3 土地开发强度评估分析

围绕轨道站点进行高密度集约化土地开发,是TOD发展模式的重要表现。轨道站点土地开发强度指标是指轨道站点800米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与800米半径范围覆盖土地面积的比值。该指标反映了站点周边土地开发的集约化利用程度,是TOD发展水平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

深圳高开发强度站点比例相对较高。七个示范城市中,贵阳、南昌、深圳共14站点位列前50位,其中贵阳喷水池站、中山西路站位列前5位,南昌八一路站、万寿宫站较为突出,深圳开发强度最高为国贸站。

全国轨道站点中,总体最高开发强度站点为上海徐泾东站,其站点周边国家会展中心等大体量建筑群开发,提升了站点区域开发强度,同时开发强度梯度也最高。此外,广州、厦门、西安等城市站点开发较高。土地开发强度前400位站点中,深圳占17%,远高于广州、上海、西安、武汉、北京的第二梯队,反映了深圳站点周边均处于高强度开发状态。


from clipboard

全国轨道站点土地开发强度情况


南昌、西安轨道线路级土地开发强度相对较高。全国轨道线路平均土地开发强度最高为南昌地铁3号线,约为2.67。七个示范城市线路中,南昌3号线、深圳10号线、深圳1号线、深圳2号线、北京2号线、北京1号线等11条线路位列前30位。

其他城市中,西安轨道线路平均土地开发强度较高,其中西安地铁6号线、5号线、2号线分别位列全国第2、4、7位。广州APM线全国第3位。此外,呼和浩特2号线、昆明2号线土地开发强度指标具有优势。全国土地开发强度前100位线路中,上海占比12%、广州10%、深圳10%、北京9%。


from clipboard

全国轨道线路土地开发强度情况


此外,TOD平台评估与分析还涵盖功能混合度、功能耦合度、轨道网络中心性、道路运行速度、自行车运行速度、可换乘轨道线路数、可换乘公交线路数、房价水平与适宜度等多项指标,以更完善、更丰富的指标体系的对轨道站点、廊道进行监测与评估。


03全国城市轨道交通TOD发展综合评价

3.1 城市级综合评价体系

全国TOD平台城市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遵循“站点级—廊道级—城市级”三级评价体系的原则:

一方面强调“总体一致性”:各级综合评价的关键指标选取、计算标准总体一致,从轨道运行、土地开发、功能混合、职住通勤服务、环境等9个角度设计指标,体现站点—廊道—城市关键指标的一致性、继承性特征。

另一方面体现“局部差异性”:针对站点级、廊道级、城市级的不同尺度,充分考虑网络化、规模化带来的系统效益,而不局限于站点评价的加和或平均,部分差异化指标体现不同尺度下的系统性影响作用。如站点级网络中心性特征、廊道级客流强度特征、城市级的规模性特征等。


from clipboard

轨道TOD发展水平三级综合评价体系


3.2 站点级、廊道级综合评价

关键核心指标绝对值的评估与分析,体现了全国轨道站点、廊道TOD发展的重要属性特征。为进一步实现对全国轨道站点、廊道的综合性评价,平台通过 “基础指标—分类评价—综合评价”的三级体系,对不同指标和评价维度(如轨道运行、土地开发交通环境、职住通勤等)进行加权评估,以客观反映轨道站点、廊道的综合发展水平。

本节以七个示范城市轨道站点级、廊道级综合评价为示例:

全国轨道站点综合评价方面,深圳轨道站点综合评价位居全国前列,宁波仍有提升空间较大。深圳轨道站点综合评价指数具备明显头部特征,综合评价前400位站点比例为19%,高于上海17%、广州15%、北京5.5%。南昌、贵阳部分站点综合发展较好,南昌八一馆站、贵阳中山西路站、贵阳喷水池站综合发展评分较高,宁波轨道站点总体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from clipboard

全国轨道站点综合评价情况(top400)

from clipboard

七个示范城市轨道站点综合评价分布情况


全国轨道线路综合评价方面,深圳轨道线路发展水平总体较高,其他示范城市线路差异较小。除部分新建线路外,深圳全部线路位于前20%,而北京轨道线路综合水平差异较大,部分远郊线路如房山线、燕房线等排名较落后。其他示范城市线路差异较小,集中在40-60%排位区间,如南昌、天津、石家庄大部分线路,此类线路多为近年来运营线路,具备了一定客流培育基础,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from clipboard

七个示范城市轨道线路综合评价分布情况


3.3 城市级综合评价

由于城市投资轨道交通建设、扩大轨网规模客观上增大了轨道服务范围,对城市发展有益。而轨道交通建设存在边际收益降低的客观现象,导致仅以站均评分无法体现规模扩大的收益。

因此,城市级综合评价方法,在站点级、廊道级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纳入线网规模类指标,避免由于不同城市的规模差异带来评价的均质化影响,体现轨道线网规模收益性。主要包括两类:(1)服务规模:职住人口覆盖率、通勤OD覆盖率等;(2)设施规模:线网总里程、线路数量、站点数量等。

从全国轨道TOD发展城市级综合评价来看,深圳、上海、广州、北京四个城市位列全国综合评价前4位,西安、成都、武汉、郑州、沈阳等13城市处于第二梯队,厦门、重庆、合肥等其他22城市处于第三梯队。


from clipboard

城市级轨道综合评价情况


轨道发展水平横向对比评价,应考虑城市发展阶段与规模。

按照轨道成网城市和未成网城市进行分类,在未成网城市中,轨道线路与核心客流走廊空间耦合至关重要。典型带状城市中,兰州位于未成网城市首位,1条轨道线路契合核心廊道,关键指标特征较好,而济南市轨道系统由两条南北向郊区型线路构成,且与城市东西向带状走廊不一致,轨道综合评价处于较低水平。

按照城市规模类型分类,城市规模对轨道综合评价有一定正向作用,线网规划、网络效率水平也至关重要。北、上、广、深等超大型城市轨网规模较大,规模类指标较高,通勤出行轨道依赖较高,综合发展水平较高。规模相近的一般大型城市,线网规划的合理性、以站点为核心土地开发有效提升TOD水平,如兰州、南宁、南昌 > 重庆、天津、青岛。

from clipboard

轨道城市不同分类的综合评价


04全国-城市两级平台联动

全国TOD监测平台与城市级TOD平台之间建立了紧密联系。一方面具备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另一方面建立了数据、评估结果的共享机制。全国—城市双级平台的互联互动,城市级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指标评估反馈,全国级平台实现指标汇总与综合评价,使得不同城市间TOD发展水平横向对比成为可能,先进的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经验得到有效的传导。


from clipboard

图:全国—城市两级平台互联互动


结 语

面向“十四五”规划新的建设要求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促进城市轨道与城市空间、城市活动、城市服务的融合发展,努力建设更便捷、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和更具活力的城市轨道交通,是国家城市建设的迫切需求。

国家TOD监测评估平台构建了集监测、诊断、评估、辅助决策、知识资讯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系统,形成了全国轨道城市“站点级—廊道级—城市级”的评价体系,实现了对全国轨道城市TOD发展水平的定量化评估诊断和综合评价,辅助轨道规划建设的科学决策,为我国城市轨道事业发展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供了全面有效的研判依据和技术工具,助力我国轨道城市更高品质、更高效能的建设发展。

该项目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学术信息中心、交通研究分院共同承担,由院综合办公室、科技促进处、计划财务处等多部门组成院TOD项目管理办公室,王凯院长任主任及项目主管院长。

项目负责人:徐辉、赵一新

项目组成员:胡京京、伍速锋、翟健、余加丽、吴克寒、王芮、杨珺雅、李克鲁、冀美多、李长风等

执笔:王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