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总书记牵挂的玉树,正在奔向美好新生活
项目分类:
扶贫救灾类
项目简介

“我很牵挂玉树。”“后来对玉树重建情况,我一直非常关注。你们实现了‘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我为玉树的发展而高兴。”3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动情地说。

2010年4月,玉树发生强烈地震,地动山摇,家园陷落。当时,习近平同志专程赶赴玉树地震灾区,看望慰问灾区各族干部群众,考察灾后重建工作,带去了党中央的关怀和温暖。

面对灾难,康巴儿女百折不挠,在党中央全力支持下,全国人民四面八方支援,全力建设新家园。沧海桑田,如今玉树人不仅从废墟中站了起来,还实现全州6市县全部脱贫摘帽,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塑造民族城乡风貌、完善城乡人居环境……城乡建设欣欣向荣。新玉树正在奔向健康、现代、幸福的新生活。

玉树灾后重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在世界城市建设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从举全部之力开展抢险救灾、调动全系统资源投入灾后重建,到与青海省共建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始终伴随并支持玉树新家园建设,建设者从未离开过这里。

玉树涅槃重生背后,有哪些值得铭记的奋斗故事?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高寒地区,“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的奇迹是如何创造的?“20多万个手印”“高原红衣人”“火线入党”……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昭示着怎样的向上力量?


from clipboard

玉树结古镇全景. 图源:新华网.


临危受命

灾后,满目疮痍。

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下,2010年4月16日,震后第3天,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为依托成立重建规划工作组,举全部之力,迅速组织专家到灾区一线进行灾后重建工作。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等一批批不同领域的一流设计团队和建设者先后赶赴玉树,与全国人民四面八方的支援汇聚成强大的“中国力量”。

抢险救灾与灾后重建同步进行。

玉树灾后重建是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的一次空前动员,建设者扛着责任和使命扎根其中,开拓了灾后重建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远远不仅是技术问题。

玉树是少数民族聚集和宗教文化集中的地区,其中藏族同胞人口占比达到97%,有大量的宗教教职人员生活在玉树,灾后重建涉及面之广、涉及问题之敏感、国际关注度之高,在新中国的重建史上前所未有。

由于地处高原高寒地区,玉树每年的施工周期只有6个月左右,计划的3年重建周期,实际可以进行施工的仅有18个月时间。在高原缺氧环境下,施工人员和机器设备难以发挥正常效能,在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全部满负荷运行。

更具挑战的是,以尊重大多数原住民的意愿为前提,玉树采取了“原址重建、局部避让”的方式进行选址。在规划的12平方公里土地上,存在历史遗留的大量复杂产权关系,每一个细节都牵涉当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玉树灾后重建不同于建一座新城,要综合考量各种因素,突破重重困难,把受灾群众利益摆在首位。生态环境保护是重中之重。玉树地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生态系统最脆弱、最原始的地区。高原草甸、河流水系、山体河谷等千万年形成的自然环境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还会直接影响下游水质和环境。

难题和重任同时摆在面前。

作为玉树重建规划编制的技术总负责单位,中规院牵头多家设计团队迅速展开玉树结古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总体城市设计、结古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时任中规院院长李晓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时任中规院副院长杨保军,在震后第3天带第一批团队走上前线。2010年6月,经过近3个月的日夜鏖战,相关规划成果获得国务院和青海省政府批复,为玉树三年重建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这场罕见的大规模、高海拔灾后重建中,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与青海省、当地州县单位和来自全国的援建单位倾力合作,在雪域高原写下了建设者的奋斗故事。以中规院为例,据统计,全院先后投入9个所、2个分院、共计245人、740人次,深入玉树重建一线驻场工作。2010年8月,中规院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光荣称号。

临危受命,不辱使命。


from clipboard

2020年4月6日无人机拍摄的玉树市格萨尔广场.

图源:新华每日电讯.


20多万个手印

玉树是玉树人的玉树,灾后重建要尊重当地百姓的诉求。

尽管有强大的专家和技术团队,有强大的中央企业援建方,有北京、辽宁等地对口援助,但玉树灾后重建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由于一些历史遗留原因没有解决,重建工作难以推进。

作为玉树重建规划工作现场负责人,中规院副总规划师、城市更新所所长邓东有深切的体会。“我一直认为,玉树灾后重建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重建,更是一次社会关系的重构,新玉树是对‘技术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一次成功实践。”

住宅建设是玉树灾后重建的重中之重。中规院在德宁格推行统规自建区试点,使其成为玉树灾后重建第一个顺利开工的院落式居住组团,这条切实可行的住房重建路径,后来在玉树住宅重建中得到推广,推动重建进入高潮。

新玉树的蓝图其实是由玉树人自己绘就的,因为每个人都在总规图上留下了不可或缺的一笔。

灾后重建工作中,经过深入一线调研,在充分考虑当地百姓的土地权益、邻里关系、宗教文化、个人意愿与风俗习惯等基础上,中规院提出“1655”工作模式,即1个路线、6位一体、5级动员、5个手印,在产权确认、土地公摊、院落划分、户型设计、施工委托等环节充分征求群众意见,通过按手印予以确认。

“5个手印”是说在5个环节都要这样征求意见,实际上重建过程总共按了20多万个手印。规划师对每家每户进行走访,遇到居民看不懂方案,就给他们描述未来新家的样子,甚至在现场做出模型。

工作做足之后,老百姓就非常高兴。

每个手印都代表一份信任,是玉树百姓有所托付的章戳。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理念。

灾后重建,要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不容出现反复和试错。这就需要高水平谋划,从技术上为整个灾后重建的规划设计负好总责,为社会主义新玉树建设把好“技术总关”。在重建工作中,与“20多万个手印”一同发挥作用的,还有“一个漏斗”的工作机制。根据授权,在该机制下中规院不仅推动项目落位,协调重建规划与重建项目全面对接,还要统筹“城乡住房、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特色产业、和谐家园”六大类项目,对重建项目内容和布局进行优化。

“规划技术对玉树灾后重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工作难点都是通过规划技术的支撑找到了合理的解决方案。”邓东将其归纳为技术工作支撑管理决策、技术手段解决复杂问题、技术管制把控建设过程、技术示范摸索实施路径。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高原红衣人

在进入玉树之初,由于语言不通等原因,也出现过一些插曲。中规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所长鞠德东向记者讲述了一个亲历故事。

“在一次现场沟通动员会上,我们正给居民介绍规划方案,这里建房子,有干净的厕所,那里有道路、医院……一个年轻少年突然站起来,拿一把刀砍在桌子上。”年轻人冲动,也容易受人煽动,鞠德东和同事们没有慌乱,经过在场人员耐心沟通,留下了他的联系方式,承诺一定回访。

“康巴汉子的性格直来直去啊,我们都知道。”藏族同胞对待客人可能会给两样东西,哈达——或者一把刀,如果刀刃向内,藏族同胞会把最好的那块牛羊肉留给尊贵的客人。“我相信等我们下次来,你送这把刀的方式会不一样。”现场负责人说。据鞠德东回忆,后来多次回访那位少年,他给客人递来了好喝的酥油茶。

还有一次,邓东和同事们赶去前线指挥部汇报工作,在营地被几名妇女和老人拦了下来。

“我记得当时营地里铺着石子路,我们准备开车离开,一名藏族阿妈走上来,挡在车前不让走。”语言不通,又着急汇报,邓东下意识里做了一个动作,上前抱住阿妈。“我说我会去看你的,我们一起建设新家园。”没想到,这个简单的动作,化解了一次误解和危机。邓东接连拥抱了几位老人,人们的情绪完全不一样了。

“扎西德勒”,“扎西德勒!”那天,双方匆匆告别。

后来,见面拥抱成为中规院和相关援建单位在玉树的习惯性礼节。

在寒冷孤独的环境中,承受失去亲人的悲伤,一个简单的拥抱,不需要任何语言,就能感受到家人送来的温暖。

一次偶然机会,邓东再次见到拦车的那位阿妈,得知她们家已经住进了重建后分的新房子,家里的女儿也出去读书了。“我叫不出来她的名字,但她跟我说她过得特别好,特别好。”

建设新玉树,党员干部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先锋作用。在玉树人眼里,共产党不是一个称呼或者概念,而是具体的某个人。在玉树,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的党员干部扑在灾后重建前线,一定意义上,他们代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代表党和国家的形象,他们在玉树没有任何利益,是干净透明的人,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正是因为做到这一点,大量繁杂的群众工作才得以推进。

在当地,为了推进重建工作,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自愿放弃原有房产,干干净净地与百姓对话。中规院高级城市规划师王仲介绍,在玉树灾后重建过程中,受灾群众的利益得到了最大程度保护,优先保证居民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州、县党政机关重建开工较晚,且节约用地约六成,优先供给学校、医院等公用民生设施,重建后民生设施面积普遍扩大。

“新玉树建设,处处能感受到党的关怀和党的力量,在玉树期间,我和其他几名同事一起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这成为王仲参与玉树重建的最宝贵经历。在玉树,中规院团队穿着红色工作服,被玉树群众亲切地称为“高原红衣人”,这与“火线入党”一起被传为佳话。

玉树灾后重建,不仅建成了美丽新家园,也建成了心灵港湾。

新玉树新生活

“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这是玉树灾后重建的真实写照。

尕玛松保是玉树市上拉秀乡加桥村党支部书记,他至今仍记得在抗震救灾一线,习近平向他询问灾情的情景。听到总书记的牵挂,尕玛松保激动不已,“感谢习总书记,感谢党中央,我们玉树人民非常希望习总书记能再来玉树,看看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如今,一个有着浓郁康巴民族风格的新玉树屹立在雪域高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一批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和福利院等设施投入运行。新玉树是在原地生长出来的,虽然是重建,但它不是一座新城,玉树因康巴民族而延续,也因康巴民族而繁荣。

大灾之后有大变化,玉树人过上了健康、现代、幸福的新生活。


from clipboard

2020年4月6日无人机拍摄的玉树市一境. 图源:新华社.


新玉树,已经实现全州6市县全部脱贫摘帽,根据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2019年,在地震发生后的10年间,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335.27元增长到913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031.71元增长到35167元。新玉树的生活环境也实现跨越,2017年,玉树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今年,玉树还将冲刺全球人居环境奖。

从玉树州地震遗址博物馆到康巴艺术中心,从格萨尔王广场到八吉生态示范村,从文成公主纪念馆到新寨嘉那嘛呢石经城,一座座标志性建筑,在雪域高原讲述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奋斗故事。

灾后重建早已完成,但建设者与康巴儿女结下的情谊却越来越深,那是党中央托付的对康巴儿女未来美好生活的庄严承诺,如尕朵觉悟山一样厚重。

玉树重建工作完成后,中规院等相关单位继续服务玉树规划建设工作,为玉树后重建时期提供规划咨询和规划人员培训,承担或参与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等重点项目,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青海省共建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合作协议,开展规划实施评估、空间布局调整论证等工作,助力玉树长远发展。

2019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青海省政府在京签署共建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合作框架,玉树是重点建设城市之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王蒙徽指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与青海省一道,通过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系统推动城乡建设发展方式的转变,探索美丽城镇的建设目标、内涵、评价体系、方法路径,推动建成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城镇,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全国做出示范。

凤凰涅槃,山河重整。

未来,玉树还会发展得更好,高原上的格桑花一定会盛开得更加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