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技术革命下,空间信息平台成为城市与区域走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大数据与新技术也成为空间规划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数据信息流通、建设统一的空间信息平台。当下,城市级空间信息平台已大量搭建,然而区域性的数据融通与发展监测仍然欠缺,亟需建立基于大数据的跨界性空间规划信息平台。
在此背景下,服务中规智库建设,支撑大湾区规划业务与区域研究,融合规划业务和大数据、新技术手段,我院探索研发了粤港澳大湾区空间规划信息平台,以科学、精准、有效监测跨界要素流动,推动湾区城市合作共赢。
中规院“数字湾区”平台界面
1新视角:以“数字湾区”为目标,建立区域型交互可视化平台
基于中规院长期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实践和研究观察,面向 “高密度、强流动、多中心”等独特现象,我们提出了“数字湾区”的建设目标,重点关注区域层面的跨界要素流动与临界地区发展活力。通过人、企业、交通、信息等大数据的解析与应用,建立了 “认识湾区、解析湾区、模拟湾区”的三步走总体路线,旨在提升区域研究与规划设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为大湾区的跨界合作共赢提供技术支撑。
认识湾区—解析湾区—模拟湾区三步走的总体研发路线
平台工作内容包括:指标、模型与工具应用,汇集了中规院多年对大湾区城市空间发展与规划的理解与认识。基于多元多维数据,平台形成了空间、服务、人口、产业、交通和资源环境六大板块、超过200个的开放式大数据监测指标;以及支持智能化精准分析的规划模型、支持数据处理分析效率的工具应用。
数字湾区平台的总体框架
2新标准:探索粤港澳三地的数据融合路径
平台基于中规院三十多年的珠三角规划实践,融合了长时间、多来源、多尺度的大数据。其中,重点基于大湾区“一国两制、三地政府”的独特制度架构和数据标准差异现状,利用同名实体规则匹配、图形数据特征融合、属性数据算法转换等方法,推动了内地、香港与澳门三地的社会大数据、政府统计数据等的数据融合研究与规划实践校验,以精准刻画湾区跨界空间发展与要素流动。
港澳要素的珠三角分布格局
3新方法:建立绿色高质量的评估模拟模型
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绿色低碳发展,我们持续研发并建构了一系列区域发展监测与城市发展评估的模型算法。
“三体六维”框架下的湾区高质量发展评估模型。借鉴国内外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经验,以大湾区630个街镇作为研究基本单元,一方面在空间结构方面,以流动数据和网络分析方法强化香港、广州、深圳三体中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在高质量发展上,以属性数据和耦合分析方法强化六大维度的关联分析,对大湾区建立了高质量发展的智能动态评估模型。
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评估
边界效应分析模型:针对大湾区的多元制度、多中心特征,探索从场所空间到流动空间的逻辑转换,我们建立了一系列要素流动网络分析模型,以认识与挖掘边界活力地区。在此基础上,针对湾区复杂的边界与制度环境,我们将经典的引力模型与网络联系模型相结合,建立了边界效应分析模型,探索量化了城市之间制度、文化等因素的无形阻碍,发现跨境给深港之间带来了约500km的阻隔,更发现之间存在深莞惠、广佛间局部边界的“促进效应”。
大湾区边界效应分析
多尺度碳中和评估与决策支持模型:围绕国家“双碳战略”,宏观尺度上,我们进行了大湾区碳排放格局评估,判断大湾区未来减碳的关键地区;社区尺度上,我们从建筑、交通、市政、绿地4个方面研发了碳中和测算模型与减碳工具包,智能化配置33项减碳措施,并经过实践的反复验证和修正。以深圳龙岗爱联陂头背村为例,基于建筑、交通、废弃物碳排现状和潜力测算,我们提出“局部提升改造”或“系统化改建”的建设模式建议,以形成针对性的减排、增汇策略。
碳中和评估与决策支持模块
4新架构:可持续迭代的开放兼容平台
探索建立先进开放的技术架构。秉承面向服务的架构理念,搭建开放包容的WebGIS架构,整合了各项OGC服务、大数据技术、存量平台拓展技术,应用微服务技术,结合MVC开发模式,融入一系列商用、开源技术。探索模块化应用构建逻辑,将各类、各环节规划需求进行模块化梳理和建设,构筑了未来长期可持续更新迭代的基础性平台,实现渐进、高效、无感的开发迭代。
探索规划实践与信息技术相互促进的迭代路径,既通过平台技术推动规划方法与认识创新,又通过“城市观察与规划实践”引领和校验模型算法,实现监测评估指标、分析模型、工具应用更加贴合实践需要,并在实践中迭代拓展。
5新实践:推动规划转型,支撑中规智库建设
平台建设发布以来,为政府管理部门、规划行业、科研机构等多主体提供了一系列数据和研究支持,得到广泛应用,获得良好评价。据调查,在近一年中规院深圳分院项目实践中的大数据应用超过60%,大数据分析成为了我院各类项目的必备和有力手段。
平台支撑了大量湾区国土空间规划设计实践,如广东省、深圳都市圈、广佛等区域性空间规划,支撑了跨界发展潜力空间与优势、短板的分析和判断;并在深圳市光明、龙华、龙岗区等临界地区规划中,进一步支撑了空间联系、人员画像、服务品质等深层次问题与挑战的认识和挖掘,为片区价值提升提供了数据和技术支持。
支撑了中规智库建设工作和各级各类湾区相关科研课题。如中国工程院院地合作项目《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智能交通发展战略研究》、中规智库研究项目《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指数课题》、《大湾区通勤监测报告》、《大湾区碳中和研究报告》等,并向业界学界进行了报告发布与观点交流,获得了广泛好评。
6未来展望
平台既是我院支持国家战略的主动作为,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新视角、新架构与新方法,支撑新时期的规划与研究实践;更是我院探索数字化转型建设的路径探索,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提供创新技术和工具支持。
未来,平台将继续秉持着认识、解析和模拟三步走的发展路线,持续探索数字湾区的内涵与拓展,为规划设计和空间研究工作提供新数据、新技术与新方法。
本平台主要依托中央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撑课题《粤港澳大湾区空间数据融合理论方法与模型应用研究》、深圳分院智库平台支撑课题《深圳分院规划信息平台(一期)总体框架研究与系统功能设计》、《深圳分院规划信息平台(一期)算法模型研究》等课题的支撑。
主要团队成员:戴继锋、方煜、刘永合、孙文勇、程崴知、刘行、蔡澍瑶、王泽帆、王陶、张文娜、蒋国翔、周游、张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