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规智库 | “疏密有致 虚实相生”:本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建成环境密度报告、中国主要城市公园评估报告发布!
时间:2021.12.27


2021年12月27日,“中规智库:‘疏密有致、虚实相生’暨《中国主要城市建成环境密度报告》《中国主要城市公园评估报告》2021年度报告发布会”在北京成功举行。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由城市设计研究分院、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学术信息中心联合承办。发布会以线下召开、线上同步直播的方式举行,邀请了国内专家学者围绕“疏密有致、虚实相生”,共同探讨新时代面向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期待未来城市会有更多“虚实相生”的空间融合,会有更多“形神兼备”的特色空间和“韵味兼具”的魅力空间出现,助力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的塑造。


主持│张永波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学术信息中心副主任

张永波在发言中提到会议的主题是“疏密有致 虚实相生”,主要是概括了今天要发布的两个报告内涵,一个报告是中国主要城市建成环境密度报告(2021年),重点是关注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我们称之为“城市的实空间”,另外一个报告是《中国主要城市公园评估报告(2021)》重点关注的是城市公园绿地空间,我们称之为“虚”空间,希望通过城市建设空间跟城市的公园绿地空间两者疏密有致、虚实相生实现城市自然环境与建成环境的交融渗透。这两个报告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如何评价城市达到疏密有致、虚实相生的水平,我院利用新型数据、创新方法对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概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特别是在统一数据来源、统一概念界定、统一计算标准和方法的基础上,对城市不同尺度的建设强度、在地人口活动密度以及公园分布的均好度、人均公园保障度等指标来进行测算,力求形成城市之间可比较、居民可感知、专业部门可监测的重要指标,也力求通过这些指标对我国大城市的建成环境进行数据画像,为新时期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各类空间规划、城市更新、城市体检等一系列的重要工作提供支撑。


致辞

王凯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王凯在致辞中强调,研究城市建成环境与绿色空间具有重大意义。一是践行新时代城市建设理念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提出“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都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都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里一样。”2020年在《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中指出:“全国城市都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这对城市规划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包括:我国城市经过四十年的高速发展,当前城市建成环境的实际情况如何,公园绿地服务能力如何,目前还缺少横向可比的扎实数据支撑。如何确定合理的城市建设强度和活动人口密度?如何统筹生态、生活和生产空间,提升城市品质与活力,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是当前规划领域中需要强化研究的内容。

二是破解当前城市发展问题的切实需要。新冠疫情对我们社会经济的影响是长远而深刻的,当然现在还没有根本的缓解,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带来了很多新的影响,突出暴露了当前城市建设当中健康、安全的问题。

王凯在致辞中表示很荣幸能邀请到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领导共同就这些重大议题展开研讨,比如如何科学评估城市建成环境的建设强度和公园绿地的服务水平;如何通过合理的密度与强度引导,促进城市空间资源最优化配置,实现城市健康、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我们希望通过空间布局的“虚实相生”,让城市中有可阅读的建筑,可漫步的街区,可休憩的公园,让城市充满活力的温度,这也是中规智库、中规作品系列建设的初衷。

他最后在致辞中提出,本次研讨会发布的是我院2021年“中规智库”活动最后两个报告,今后会将持续关注,并将进一步深化研究,形成“中规智库”系列报告,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城市更新行动的实施提供借鉴。


主题演讲

疏密有致 虚实相生


朱子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

朱子瑜在报告中指出,协调“疏密虚实”的辩证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主题之一。中国传统美学追求 “疏密有致”,绘画书法艺术讲究“疏可跑马、密不透风”、“墨分五色”。中国传统营城同样追求 “疏密有致”,山水格局和空间秩序讲究“礼序乐和”。

朱子瑜强调,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有些城市建设没能协调好“疏密虚实”的关系,出现了“空间失序、高度失控、尺度失当”等乱象。在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

朱子瑜提到,为践行新时期城市建设理念,“中规智库” 针对相关指标进行了科学精准的评估和研究,今天发布的《中国主要城市建成环境密度报告(2021年)》与《中国主要城市公园评估报告(2021年)》两个报告,初步搭建了基础研究框架,科学奠定规划管控基础,准确掌握城市建设情况,体现了城市规划建设当中科学与美学的有机统一,以期助力城市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舒适感。



报告发布


中国主要城市建成环境密度报告(2021年)发布

陈振羽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设计研究分院院长

陈振羽指出,随着我国城市步入存量更新时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对建成环境密度的管控,引导城市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发展。《报告》立足时代背景和开展城市更新行动的目标要求,选取以超大、特大城市为主的全国12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宏观和中观尺度的城市密度研究框架,精准识别城市密度数据指标,科学比较不同尺度和不同城市之间的密度指标,力争客观呈现全国主要城市的建成环境密度指标的基本情况,为支撑城市建成环境相关研究、助力城市更新行动提供了研究基础。

陈振羽介绍到,《报告》在三个层面进行了研究方法创新。一是力求获取真实可靠的城市密度数据,通过百度LBS获取在地活动人口数据、以遥感数据结合开放街景地图(OSM)数据反演获取建筑基底面积和建筑高度数据,获取真实可靠的城市密度基础数据。二是应用多元数据和新技术方法,科学划定城市建成区和核心建成片区两个空间层次,形成概念界定清晰、尺度总体可比的研究范围。三是采用多指标、多尺度计算分析方法,针对2个主要指标和3个辅助指标,从宏观和中观整体尺度、单元尺度、栅格尺度等进行综合分析。

陈振羽总结到,《报告》提出了12个主要城市在建成区和核心建成片区两个空间层次下的密度指标分布区间和总体水平,给出了城市密度数据详情和密度指标的空间分布,并进一步开展了国内外城市建成环境比较分析等延伸研究。


中国主要城市公园评估报告(2021年)发布

王忠杰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院长

王忠杰在报告中指出,城市公园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宜居品质的重要体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19号)提出,加大城乡公园绿地建设力度,形成布局合理的公园体系。提升城乡绿地生态功能,有效发挥绿地服务居民休闲游憩、体育健身、防灾避险等综合功能。”为了落实国家要求,应不断完善均衡共享、系统连通的公园体系,加强各类公园建设,提高公园布局合理性和服务均好性。

王忠杰认为,当前,城市发展已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现有评价指标已无法满足新时期在增量基础上空间结构优化的要求。报告创新性提出了“公园分布均好度评价”和“人均公园保障度评价”两个评价体系。

王忠杰介绍到,报告是在现有评价指标基础上,细化各类公园绿地服务覆盖范围,明确公园绿地供给与人口空间分布的关系,通过可量化、可感知的指标数据,查找城市公园布局不均、供给不足的问题,推动公园绿地的系统性建设,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王忠杰在报告最后提到,通过公园绿地评估推动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布局完善只是工作开始,未来对于城市公园绿地的生态服务、安全韧性、健康游憩、绿色带动、文化彰显等方面的数据评估将不断推进并完善,从而充分发挥公园绿地在城市中的多元价值和丰富功能。


圆桌论坛

研讨主题:疏密有致 虚实相生

主持│朱子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

朱子瑜指出今天两个报告注重研究的科学性,对于基础数据和指标有深入研究,希望其他部门可以广泛应用, 支撑城市体检和更新,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结合发布会主题,他建议重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面向城市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及城市更新、历史传承等行动举措,城市的虚实空间关系对于城市建成环境品质有什么样的重大影响?

2、建设强度、环境舒适度一直是社会上最关注的问题,在城镇化语境下,什么样的城镇开发密度是比较合适的密度,跟环境和舒适度有什么关系?

3、建成环境当中如何提升建设强度和空间形态、空间布局、空间艺术的关联度?

邱 跃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

邱跃认为,今天发布的两个报告都是目前大家高度关注的内容,利用大数据从规划实践到理论研究,对于城市规划管理和建设意义重大,并提出以下观点:

一、容积率概念的引入和控制单元规模尺度与目前城市建设管理中的困扰。土地开发强度一直是困扰我们和大家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居住区使用居住毛密度、建筑毛密度等控制指标。后来简化成容积率,容积率与计算的单元面积是有很大关系,城市区域、片区、街区等不同规模尺度下,容积率应该是什么标准范围,变化幅度会非常大。中规院研究报告中提出建设强度,区别于一般的容积率,从不同维度和尺度进行指标分析,对于城市建设和管理意义重大。

二、公园绿地从数据的均衡性向人均公园保障度转变,助力提升城市人民生活舒适度。报告中明确公园绿地供给与人口空间分布的关系,通过可量化、可感知的指标数据,推动公园绿地的系统性建设,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中规院发扬科学的研究精神,用大数据进行精准分析,对城市评估、体检、更新都具有参考价值,期待持续研究和发布。

王向荣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教授 博士生导师

王向荣指出,两个报告非常直观,有对比,可评价,可评估;报告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之上,不仅对城市对现实问题判断准确,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同时用数据来把问题呈现出来,对城市建设管理具有切合实际的指导作用。

他认为,城市中虚实关系的梳理,不仅要注重城市建设,同时要关注自然生态绿地之间的融合,只有总量没有细化,则生态和生活不能直接融入老百姓感受中。公园指标评估体系不仅有量的问题,并且对量有结构的把控,有不同单元指标的深入,重点突出。

郑德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郑德高提出城市的虚实相间比较不能局限于同一个空间尺度上进行研究,而是从城市-片区-街区-建筑都需要有“虚实相生”的贯通。

关于“中密度”的研究,他认为需要关注“中密度”的三个指标。第一个是容积率,每个城市有合理的“中密度”容积率定义。第二是开放空间,我们希望“中密度”的绿化不仅仅是平面绿化,还有立体绿化、屋顶绿化。第三个指标是建筑高度,虚实相结合是定义“中密度”的核心要素。两个报告联合发布起来意义非常之重大。

郑德高指出,建设绿色空间有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强调城市中的自然空间,重在为生物多样性服务;第二个目标是为一定范围内“集中的人”服务;第三个目标是为“个体的人”服务,实现推窗见绿。

蒋朝晖

中国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

蒋朝晖认为“疏密有致、虚实相生”这个主题和两个报告发布的内容非常契合,反映出中规院的专业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他提出以下观点:

密度问题确实需要口径一致才具有可比性,比如我们知道香港曾经存在的九龙城寨是历史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在2.7公顷的土地上住了5万人,合每平方公里近190万人,而我们国家城市居住用地上人口密度的平均值大概是每平方公里不到2.5万人,高出75倍。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城市居住用地每平方公里平均2.5万人换算过去,大致对应的就是城市建设用地平均每平方公里1万人,这也是规划师经常使用的“常数”。当然,城市的人口密度并不是均匀分布的,核心区、站点周边等地方比平均值更高,而郊区则更低,这需要密度分区的工作来安排。而每一类密度分区并不是说容积率都一样,而是允许在规定的基准容积率的基础上上下浮动20%,那么在一个密度分区内,什么地方可以上浮,而什么地方下浮,则需要城市设计这个工具来确定。其实,这个浮动空间可以成为当下城市更新资金的一个来源,更新地区通常位于城市中心区,容积率会低于基准容积率,这个差值可作为容积率转移的空间。关于公园问题,报告中提到我国建设用地平均绿地率是37%,很多城市提出公园城市建设的方式是提高绿地率,其实绿地率做到30%就足够了,应当把分散在各建设用地内的绿地拿出来作为社区公园,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公共绿地的同时也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梁思思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

梁思思提出在城市规划与设计行业工作中,关于密度和容量强度应该是最可以量化的指标,上世纪90年代引进容积率时,我国城镇化率是26%,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已经进入下半场,报告中对于城市建成环境和公园绿地二者共同进行现状研判,是对现状城市最重要的本底基础分析,将为未来城市建成密度和强度的设定提供重要的支撑。

针对城市形态、人的感受跟密度的关系,报告中给出更加精细化的研判。在建设公园城市过程中,细化分类和利用市场的手段调节城市绿地公园,引导开发商选择活力高的地方来建设绿地,吸引更多的人流,将达到一种双赢的效果。下一步精细化的趋向将能更好地指导我们规划设计者通过管控手段,让人在城市中的感受与体验更加美好。